熟齡閱讀

心靈加油站
「如果我忘了我,請幫忙記得我」跟家人一起記錄生活點滴,不讓愛因失智症消失-諮商心理師 艾彼
面對失智時,請不要拿走你感覺哀傷的權利!與其一個人承受這些,又找不到方法調適,不如直接與家人坦白。就像《我想念我自己 Still Alice》的主角Alice一樣,直接向伴侶與孩子坦白自己正在走一條無法回頭的道路。
諮商心理師 艾彼
2018/10/01

心靈加油站
心理師也這樣做!給照顧者的舒壓七招-諮商心理師 艾彼
所有人都認為心理師的工作應該很耗費心力,為了提供有品質的心理照顧服務,應該很有方法能幫自己的身心排解壓力。卻沒有人從這個角度,思考過照顧者該面對的議題。艾彼站在這個立場,要跟大家分享一些實用的招數,讓你的身心靈,可以更完全的得到滋養。
諮商心理師 艾彼
2018/08/06

心靈加油站
當一家之主中風倒下了,要怎麼振作呢?兩種結果,你選哪邊?諮商心理師 艾彼
這兩個故事,這兩個家庭,都分別遭遇了中風的打擊。患者都需要和後遺症共存,復健的過程都有遇到阻礙,但心態不同進步的速度也不同。我們的神經、大腦都具有可塑性,即使受損了,也能藉著各種訓練,建立新的生活方式。
諮商心理師 艾彼
2018/07/13

心靈加油站
「老了,我沒用了......」長輩拖累家人的內疚感要如何平衡呢? 諮商心理師 艾彼
如果你像靜軒母親一樣,覺得自己拖累了家人而內疚自責的話,請你先接受自己有這些情緒。其實有內疚自責的情緒,是很能理解的,因為沒有人希望自己在脫離嬰孩狀態後,還不能獨立自主、需要被照顧。
諮商心理師 艾彼
2018/06/26

心靈加油站
「最後一刻,我讓父母急救插管......」諮商心理師 艾彼:放下悔恨,有時我們的選擇不多
突然的被推到前線去面對家人的死亡,不是一件你曾經預想過的事。當下情況那麼混亂,你卻必須做出立即的反應與決定,急救與否、插管與否?你不是醫療人員,只能憑著僅有的訊息做出判斷,你同意讓家人插管治療,已經是你當下能做出的最好決定。
諮商心理師 艾彼
2018/06/14

樂活養生
你不是不需要關心,只是吝嗇照顧自己,給三明治族的暖心文-諮商心理師 艾彼
這個族群,最大的家庭角色就是照顧者,無論在工作上賺取實際的報酬供家庭使用或是花時間陪伴家人,都是一種照顧的表現。然而,隨著現代醫學的發達、晚婚晚生子的社會現象,年紀甚至還有往後延伸的趨勢。
諮商心理師 艾彼
2018/06/05

心靈加油站
父母沒照顧過我,為什麼我要照顧他們?給「假性孤兒」的自我照顧法-諮商心理師 艾彼
「爸爸媽媽從來沒照顧過我,為什麼我要照顧他們?我心裡的爸爸媽媽就只有爺爺奶奶,為什麼哥哥姊姊明明和爸爸媽媽比較好,卻是我要照顧他們?」家庭治療師稱玲君這種現象為「假性孤兒」。
諮商心理師 艾彼
2018/05/22

樂活養生
照顧者因憂鬱症而倒下?照顧壓力,請尋求專業協助(內附憂鬱症量表) 諮商心理師 艾彼
因為不知道要如何與被照顧者相處,不清楚病程的發展、不了解怎麼去消化照顧歷程引發的各種情緒,照顧者常常會像品泉有快要失控的無助感,或是覺得也很想像蘭新一樣哭著說出來:「再這樣下去,我也快要憂鬱症了!」
諮商心理師 艾彼
2018/05/21

心靈加油站
照顧最多的是我,被父母抱怨的也是我......手足不平等的照顧關係-諮商心理師 艾彼
「兄弟姐妹裡面只有我是照顧者」這種困境,經常會因為手足之間的身份落差而變得更加嚴重。造成身份落差的因素,包括有經濟能力、社會地位,有無自己的婚姻或家庭。另一個因素,則是父母在孩子年幼的時候,對待孩子的不同方式,也可能間接導致這樣的現象。
諮商心理師 艾彼
2018/05/02

心靈加油站
霍金《愛的萬物論》給長照伴侶的啟示:照顧者的需要,更難被聽見-諮商心理師 艾彼
當伴侶同時承擔「單親家長、照顧者、一家之主」的多重角色時,即使想兼顧,但人的體力心力都有限,實在分身乏術。能像霍金的家庭一樣,夫妻各自都能找到新的另一半還算是happy ending。最悲傷的,就是演變成社會新聞上「不勘長照壓力而殺死伴侶、虐待」的新聞。
諮商心理師 艾彼
2018/03/19

心靈加油站
心理師告訴你,宅老人為什麼會宅?先想想我們忘了做什麽……-諮商心理師 艾彼
當自己的需求,即使未說出口也能夠被滿足時,老人家對外出的安全感,就能漸漸地建立起來。
對老人家來說,出門不是一件很輕鬆的事。老人家心中雖然也期待能與家人一同出門,但內心仍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有疑慮,更害怕自己會成為家人的負擔。
諮商心理師 艾彼
2017/02/24

心靈加油站
給照顧者的暖心文:「孝順」的道德枷鎖讓你身心耗竭了嗎?諮商心理師 艾彼
如果你也是這樣的照顧者,害怕做不到世人眼中的孝順,覺得必須加倍努力?害怕被說不孝,默默忍耐積壓所有情緒?
請你對自己的限制寬容,因為你是被照顧的家屬最至親的人,你們中間一定曾發生過不足為外人道的事件,讓你在照顧的時刻無法客觀地抽離去看待,眼前這個曾經善待或惡待你的親人,又無法斷了照顧關係,你的挫折與負面情緒也是因此而來。
諮商心理師 艾彼
2017/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