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養院像監獄?」貼標籤之前,想想臺灣的安養環境出了什麼事?

「安養院像監獄?」貼標籤之前,想想臺灣的安養環境出了什麼事?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大部分機構的主要照顧人員依然以外籍看護為主,其他則是以5、60歲的中年婦女,或二度就業者居多,而這種情況似乎影響了一般民眾與從業人員,對「照服員」這份工作缺乏認同感,機構的形象也因此受到牽連。

劉德容

2016/05/25

瀏覽數 15,906




訪問對象/茶米老師


說到安養院,你會想到什麼?死氣沉沉的氛圍?不苟言笑的工作人員?還是不被家人關心的長輩們?這些想法或印象,又都是從哪裡來的呢?
 


(圖片來源:pixabay)


大部分的人,不外乎是從報章雜誌或電視媒體接收到的資訊來看待安養院,然而,臺灣的媒體時常利用聳動的標題與內容來吸引大眾的注意,久而久之,大家的印象一直停留在機構超收費用、老人受虐等負面事件上,並且以偏概全地認為,所有的安養院都是不好的,只有沒人關心的長輩才會在安養院。


即使後續出現了相關的追蹤或是修正報導,又有多少人認真去看呢?


在政府制定的法令條例下,安養機構的收費受到了限制,美其名是為了保護長輩的荷包,卻在無形中綁住了機構提高照顧品質的機會;而入行門檻較低的照服員工作,缺乏完善的升遷制度,讓有熱情、有志氣的年輕人們進入第一線工作後沒多久,便紛紛帶著失望的心情、疲憊的身體離開,轉戰社工、護士等較有發展性,且薪水較高的相關領域。


因此,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大部分機構的主要照顧人員依然以外籍看護為主,其他則是以5、60歲的中年婦女,或二度就業者居多,而這種情況似乎影響了一般民眾與從業人員,對「照服員」這份工作缺乏認同感,機構的形象也因此受到牽連。


你知道嗎?其實許多外籍照服員都擁有護理人背景及知識,比起台灣許多照服員都來的專業。
 


(圖片來源:Ann-flickr)


實際上,以臺灣目前的照顧技巧、觀念等等,都是不輸日本等國家的,我們缺乏的,還是第一線的照服員。


政府意識到高齡人口的遽增,向比我們更早面臨老齡化社會的日本借鏡,實行了許多相關長照補助、服務,希望以社區化的方式,倡導在地老化。然而,政府只看見了他們長照政策的實行有所成效,卻沒注意到日本的民情與生活模式與台灣並不相同,這就像是拿著重型機車的說明書想組裝小綿羊機車一樣,並不可行。


社區化的照顧中心或服務,分散了安養機構的長輩人數,機構漸漸式微,最後,使得許多中小機構接連倒閉關門。


未來,安養機構或許只能以提供重症、緩和醫療等,提高差異化的方式讓機構繼續營運下去,而這種方式是否可行,卻尚無人知。


近期臺灣歷經政黨輪替,政府的政策尚未定案,所有的民間機構、團體都還處於互相觀望的狀態,只希望未來,政府能在政策上提供更多的彈性,能讓民間團體、企業能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透過資源共享、虛實整合的方式,讓所有的長輩都獲得良好的照顧,也讓有心投入長照產業的年輕人有更開闊的道路。


⊙點我加入愛長照FB粉絲團

⊙點我和愛長照當Line好友




劉德容的其他文章>>
 
 




 

劉德容

劉德容

編輯

我是八年級生! 我相信我們能改變社會,而不是讓社會改變, 利用社群與傳播的力量,將長照資訊傳遞到社會每個角落。

分享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 item.title }}

{{ item.desc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date }}

瀏覽數 {{ formatNumber(item.views)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author.subtitle }}

{{ item.author.desc }}

分享

Most Followed Articles
你可能會喜歡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讀取中

訂閱電子報

必填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

送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