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老學>>「老天只要給我一點點機會,我就可以活下去。」92歲的鳳仙花
幸福老學>>「老天只要給我一點點機會,我就可以活下去。」92歲的鳳仙花
「在上帝眼中,我是一朵鳳仙花!鳳仙花很好養,你只要給它一點點土,一點點雨水,完全不需要特別去照顧,它都會長得很好,我覺得我就是這樣,老天爺只要給我一點點機會,我就可以活……不但自己活得下去,還把孩子也都照顧得很好,我五個孩子,全部都拉拔到大學畢業……」
心靈輔導老師 王漪
2016/07/25
瀏覽數 31,076

人生旅途中常有著不同型式的聚會,我們邀請了我們想看到的人,但不速之客偶爾也是會有的,他們究竟是來攪局的,或是來送禮物的?一時之間很難分辨,那就暫時先別下定論,且戰且走吧。

(圖片來源:Fechi Fajardo-flickr)
▋ 該來的,就會來,既然來,就有它的意義我大約從30歲開始帶領跟心靈成長有關的活動,這些活動如果是類似團康性質的,通常還是被稱為活動,若是以學習為目標的,大家比較習慣叫它工作坊,可能這樣的稱呼更接近它的原意(workshop),我比較常帶的是後者。
每一個工作坊在設計的時候都有它鎖定的目標群眾,但每當事到臨頭,不按理出牌的狀況也不少,這些「不速之客」,有時會帶來極大困擾,有時卻是一份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在我帶過的團體中最年長的是一位92歲的老婆婆,她是跟著自己的媳婦一起來的,媳婦很想參加,但家中沒其他的人力可以照顧老太太,所以老太太就跟著媳婦出現在我們的工作坊裡了。
算算時間,那應該是1980年代的事,我三十出頭,面對團體中出現一個比我年長一甲子的「學員」,我感到有些錯愕,很擔心老太太會不會攪了我的局,老人家不僅有非常濃重的鄉音,而且,她不識字,無法看懂講義中的練習題。
我心裡想:「無論把她分到哪一組,對那一個小組都會是一種負擔吧……」
多年後我回想起來,深覺當時的自己對年長的人是有著某些定見的,那些定見來自我童年遇見過的老人家,這些定見也讓我感到焦慮。
隨著時間過去,我注意到老太太一組人,開始有了其他組別沒有的變化。
他們十分努力的願意讓老人家參與,於是自然地產生了一種分工,團體裡有一個中年男子,願意充當老人和其他人之間的翻譯,因為他的父親跟老太太講著同樣的鄉音。
這個中年人要替老人家翻譯講義,還要把老人講的話翻譯成國語給大家聽,那個小組因為南腔北調雜陳,於是產生了一些笑料,在整個空間裡最常發出笑聲的就是那一組,其他組有人回頭探看,表情充滿好奇,臉上寫著:「發生什麼事了?這麼好笑!」
他們的笑聲讓我的焦慮放鬆很多,我想:「就算他們沒學到多少東西吧,能夠開開心心的,就算賺到了,我最擔心的,就是他們會覺得無聊,看來這個已經不是問題!」
在那過程中,我也看見年輕時的自己,會不自覺地預期很多煩惱。

(圖片來源:Reinhard Link-flickr)
在那次的課程當中,有一個練習是常常用到的,教導者常用這練習做淺層的自我認識。
題目是:「在大自然中找到一個東西來象徵你自己,你自己認為的特色也包括在裡面!」
翻譯的男士花了不少口舌試圖跟老太太解釋何謂「象徵」,老太太如墜五里雲霧中,團體中有一個年輕人大約感到累了,就冒冒失失的說:「婆婆,你覺得你自己的個性是像個貓還是狗?」
老太太霎時之間明白了,說:「我啊,我媽說我像個猴子,一刻也停不下來!」大夥都鬆了一口氣……感謝童言無忌,課程終於可以繼續下去了!
在那天的練習中最壓軸的一個題目是:「請畫出在上帝的眼中,你像是什麼?」
老太太是位虔誠的基督徒,當別人還在思索、找靈感時,她已經帶著一抹微笑,沉浸在一種只有她自己才知道的喜悅中。
她完成的圖畫裡,畫的是一朵模樣很簡單的粉色小花,是那種平常在花圃或是野地裡隨處可見的小花。

(圖片來源:pixabay)
輪到她分享的時候,老人家略帶靦腆的說:「在上帝眼中,我是一朵鳳仙花!鳳仙花很好養,你只要給它一點點土,一點點雨水,完全不需要特別去照顧,它都會長得很好,我覺得我就是這樣,老天爺只要給我一點點機會,我就可以活……不但自己活得下去,還把孩子也都照顧得很好,我五個孩子,全部都拉拔到大學畢業……」講到這裡,不知為何,一整天都很開朗的老太太竟然哽咽了……
全場都安靜下來,沒有人敢冒然的接應什麼,過了半餉,老太太似乎有點擔心她自己是否把場子搞冷了,就拉開嗓門說:「怎麼啦?你們說,俺像不像一朵鳳仙花唄?!」
大夥如夢初醒似的回過神來,七嘴八舌的說:「像,像……」
「婆婆,您根本就是一朵鳳仙花嘛!」老人追加一句:「俺是粉的喔,俺喜歡粉嫩粉嫩的顏色,來來,你們也給我看看,你們像啥?」
整個場子逐漸熱絡地動了起來,人們互相分享著自己的圖,也聆聽別人。
看他們這麼自動自發,我這個主持人真的可以坐在一邊喝茶了。團體動力的運作真是有趣。
在這個經驗之後,我對於「究竟有幾個人會來?來的人是否符合我預設的期望?」漸漸地開始看淡了。
我的信念是:「該來的,就會來,既然來,就有它的意義;我的工作只是讓我自己和參與的人,都能發現那個意義,讓所有在現場的人,和他們的親友,都能得到滋養和祝福。」

點此看心靈輔導老師-王漪,其他的熟齡見解>>
—
分享
文字
100%
120%
140%
Related Articles
延伸閱讀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