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為民 醫師

朱為民 醫師

家庭醫學/安寧緩和專科醫師

朱為民醫師,1983年生。 家庭醫學/安寧緩和/老年醫學/職業醫學專科醫師。 喜愛閱讀、音樂及戲劇。 多元關注台灣高齡化及善終議題。
民醫晚安。

長期照護
當我被約束2小時之後,我覺得我「不是人」......談談約束會帶來的身心壓力
儘管身體輕鬆了,我的心情卻開心不起來。我想到我年輕時照顧過的病人,他們有沒有被約束過?我有很認真地看待給他們的約束嗎?我有用盡一切努力讓他們不要被約束嗎?
2020/06/14
新聞政策
「病人自主權利法」的核心價值:「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的三個重點
「醫」、「家」、「人」。其實,在做「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的時候,無論是醫療專業人員、意願人、家屬、醫療委任代理人,大家都必須坐下來,好好討論,為了意願人期待的生活品質,做出最好的選擇,就像是一家人一樣。
2018/04/16
心靈加油站
朱為民-「醫師,幫爸爸放鼻胃管好不好,我不想看他餓死……」
過了沒多久,他回來了,他走到爸爸身邊問他說:「爸!你都沒有吃,我們再放個管子,好不好?」爺爺沒有表示,沒力氣了。儘管我們試圖同理兒子的心情,也說了很多關於現在的狀況不適合再放鼻胃管的理由,他仍然堅持要幫爸爸放鼻胃管。
2016/11/30
心靈加油站
朱為民-年邁的父母主動提到死亡,你是否常回答:「不要說這麼不吉利的話……」
聊起過世的父親,母親突然堅定地說:「有一天,我也會死去。」兒子馬上頭別過去,嘴巴念著:「不要說這麼不吉利的話……」母親繼續正色說:「每個人都會死亡……」兒子沉默不語,之後母親開了幾個關於死亡的玩笑。這一幕,令我印象特別深刻。讓我想起我的好朋友正賢最近告訴我的一個場景。
2016/09/26
心靈加油站
朱為民-「請幫我拔管,因為,我愛你……」
「無論如何,我都不想氣切。」,或是「如果有一天我沒有意識,只能依靠呼吸器,請幫我拔管……」是不是周爺爺最後的生命可以保有比較多的生活品質?是不是他的兒女們就不會這麼受苦?是不是……?
2016/08/15
長期照護
朱為民-在家善終,很難嗎?出院回家前,你需要考慮的三件事情
根據統計,如果問台灣的長者,他們臨終前最想待的地方是哪裡?超過80%會選擇於家中往生。可是,統計資料也顯示,只有不到20%的老年人,可以完成這樣的心願。為什麼?在家善終究竟有哪些困難?又需要有哪些準備?以下給大家三點建議。
2016/08/15
心靈加油站
朱為民-面對末期病人,說出以下三句話時請先思考一下
面對死亡的孤單幽微,也許除了加油,需要的是更多的陪伴。 我相信每個人面對末期病患,都是抱持著善意說話的,因此,我們更要思考,如何將自己的善念轉化為精準的話語,給予正向的陪伴。
2016/05/25
心靈加油站
朱為民-安寧緩和療護:常見三大迷思
事實是,安寧緩和醫療只是治療的方向不同!對於癌症(或其他末期疾病)治癒性的醫療也許有其極限,但緩解症狀、關心情緒、身體照顧的醫療是永遠可以做的,以我服務的醫院為例,入住安寧病房的病人,有將近一半最後是可以出院的......
2016/05/25
心靈加油站
朱為民-面對末期病人與家屬:沉默,有時比言語更有力量
沉默並不是非常被動、消極的,也不是既然沒什麼話可以說,不如就低頭玩手機,不是的。沉默,其實是一種主動的陪伴,安寧緩和專科醫師朱為民提供三個可以在實務中練習沉默的原則。
2016/05/25

訂閱電子報

必填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

送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