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齡閱讀

樂活養生
【王竹語專欄】你家爺奶是「智庫型」還是「玩樂型」?五個祖父母角色分析,讓孩子學習銀髮智慧
成為祖父母的喜悅,往往不下於當年成為父母的喜悅,甚至超過許多。他們透過孫子的出生,重溫過去剛身為父母的歡樂,但有些父母因為自己的爸媽實在太寵小孩,導致教養上的落差,反而不太樂意祖父母與孫子相處?其實比起一昧禁止,不妨先觀察自己父母屬於哪一類的祖父母,有助於找到祖孫關係的平衡點喔。
王竹語
2017/11/18

心靈加油站
「我要去接小慧下課……」什麼都不記得的母親卻用最愛的音樂記住了女兒
聽音樂會保持安靜,是對臺上演出者的禮貌, 不過,如果台下的躁動聲是源自一位失智母親的不安,我們是否願意溫柔地伸手,告訴一旁滿懷抱歉的女兒「沒關係」呢?
卡羅
2017/10/20

心靈加油站
【王竹語專欄】「家人哪有隔夜仇」可是爲什麼覺得家人難溝通?原來.....和家人吵架有七大原則
因為說不同語言而無法溝通,那沒什麼;但兩人明明說的是同一種語言,卻還是無法溝通,那就問題大了。無法溝通,只有兩種結果:吵架或雙方乾脆互不理對方,不溝通了。尤其家人間吵架,更容易因為「親近生侮慢」說出極具殺傷力的無心之言。所以,絕交可以馬上進行,但吵架一定要慢慢來。
王竹語
2017/10/10

樂活養生
把70%的心思放在「比較喜歡你」的人身上,年過五十,一定要慎選好友
人來到老年,「老」是一個逐漸失去很多東西的過程。失去原來的健康,例如:視力,聽力,體力,賺錢的機會…...隨著歲月帶來的「親人、友人的凋零」,我們真正「擁有」的,越來越少;在「交朋友」這件事上,不得不學得更實際,做更精準的選擇。
心靈輔導老師 王漪
2017/09/25

心靈加油站
你是家庭照顧中的「三明治族」嗎?淺談照顧家庭間的孝順與關係平衡-諮商心理師 張璇
試著拉好情感界線,不再只是告訴自己「沒辦法」和事必躬親,較能轉換僵化的依存關係,更能面對父/母的負面情緒或軟硬兼施的威逼。
不是逃避該盡的責任,也不是要棄父母於不顧,表達對父母的愛有很多方式,一旦迷失了自己,其他的關係也會受到傷害。
諮商心理師 張璇
2017/08/24

心靈加油站
愛是理解的別名,愛也是迷途的導航-與孩子共讀《阿茲海默先生》繪本
《阿茲海默先生》這本繪本中,故事裡的阿公跟許多失智老人一樣,忘了許多事物,但有時,他也將好久好久以前的那些人那些事,再找回來……繪本以擬人化的手法,藉由「阿茲海默先生」這個角色,讓孩子認識「阿茲海默症」。
小虎文
2017/08/21

心靈加油站
「你們幫幫我,我旁邊是壞女人!」有失智症卻健步如飛的孫阿嬤
事情是這樣的,第一次到阿嬤家服務時,社工和總幹事都來了,他們特別叮嚀我,案主有輕度失智症,有攻擊的傾向,要我多注意自身的安全,當時的我還沒能完全明白。
阿嬤的女兒快速地收拾起周邊的環境,特別是一些尖銳的東西,此時氣氛突然變得有些緊張,但從阿嬤的外表卻察覺不出任何異狀。
居服員 藍家蓁
2017/02/17

樂活養生
呂秋遠:「不要再強迫自己孝順了...」當父母老去,十個你該面對的真相
怎麼辦?沒怎麼辦,勉勵自己當一個不孝的孩子而已。
看到這裡,你可能想,這麼「大逆不道」的說法,怎麼可以說得出口?況且,民法有規定要孝順父母嗎?還真的有。民法1084條第1項規定:「子女應孝敬父母。」這種舉世無雙的規定,證明了我們國家真是以孝治國的好地方。
愛長照編輯團隊
2017/01/18

心靈加油站
給照顧者的暖心文:「孝順」的道德枷鎖讓你身心耗竭了嗎?諮商心理師 艾彼
如果你也是這樣的照顧者,害怕做不到世人眼中的孝順,覺得必須加倍努力?害怕被說不孝,默默忍耐積壓所有情緒?
請你對自己的限制寬容,因為你是被照顧的家屬最至親的人,你們中間一定曾發生過不足為外人道的事件,讓你在照顧的時刻無法客觀地抽離去看待,眼前這個曾經善待或惡待你的親人,又無法斷了照顧關係,你的挫折與負面情緒也是因此而來。
諮商心理師 艾彼
2017/01/04

樂活養生
60歲後的新生活:用臉書做家書,既能關心又能保持「距離美」
用寫的,大家發表的機會就比較平均,書寫較能掌控說話時的情緒......有時候我們針對某個議題,會有情緒;在說話時,情緒很難完全隱藏,而失控的情緒可能會導致口不擇言,製造出更多問題。如果用寫的話,可以讓自己多看幾遍,覺得不會失言後,再將訊息發出去。
心靈輔導老師 王漪
2016/12/14

心靈加油站
沒被說出口的傷痛,成了「家庭禁忌」!越無法告別,往後的療癒將更漫長......《鋼索上的家庭》
在華人文化裡,當個人的哀傷失落任務遇上家庭系統,往往交織出更複雜的情緒,更需要找到適當的出口,卻反倒受到更多阻隔,並且欠缺好好道別的機會,讓療癒歷程走得更艱辛、更漫長。
寶瓶文化
2016/12/08

心靈加油站
親情不是永無止盡的犧牲 -《 我就要你好好的》觀影與讀後心得
父母從小要求子女百分之百按照自己的意思做事,只會培養出沒有想法的孩子,雙方還會頻繁衝突,親子關係愈來愈差。別忘記再怎麼能幹的父母,也不可能陪孩子走到最後,適時放手才是正確的做法。
Ryan讀書房
2016/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