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五年級生的共同回憶:那些深埋在腦海的美好片段
27076 人瀏覽 -
-
2018/07/02
作者 愛長照編輯團隊 -
-
文 /阿祉
「阿……看到這部片,就想到當時看電影前還要立正唱國歌呢!」 這幾年,影像修復的電影漸漸能在大螢幕上被看見,重新回看這些老片,四五年級生的懷舊之心是不是又燃起了呢?
四五年級生誕生在臺灣相對動蕩的年代,四年級生出生在臺灣農業改革的時候,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經歷過823砲戰,經歷蔣介石總統聲明放棄反攻大陸,也經歷自由中國雷震案。到了五年級生出生的的時候,臺灣漸漸從農業社會走向工業社會,加工出口區的開放、客廳即工廠的年代。後來的十大建設、經濟起飛,那充斥著汗水與飛揚的年代,記得四五年級生畢業時都會唱起《青青校樹》。到了現在,與下一代說著這些年歲,總是難以用言語就能描述,那些共同經歷的辛勞與輝煌,只有同年級能感同身受,笑語當年。
今天就透過文章來懷舊一下。「懷舊」二字是出自於希臘文「Notos-歸返家鄉之意」、「Algos-帶有痛苦及悲傷狀態」二字共同組合而成,因個人過去經歷及體驗過的難忘物件作為刺激,回想起過去的美好時光。
以下用電影穿插當時的大事件,帶四五年級生走進時光隧道,你能否想起過去的美好片段呢?
▍那些片裡有我們日常的生活電影、音樂與創作會流行於某個時空,是因為反射了那時代的面向,引起廣大的共鳴。幾乎每個年代的電影代表作都有這樣的共通性,四五年級生共同的經歷了五十年代前後的生活,讓我們一起回到那時此刻,從電影片段裡回味當時的日常,與當時的生活。
▲《薛平貴與王寶釧》電影片段 (圖片來源: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
說道臺語片叱咤臺灣影壇的開始,要從民國45年說起,那年陳澄三先生投注資金,邀請麥寮的歌仔戲團拱樂社演出《薛平貴與王寶釧》,這部臺語無聲黑白電影,在臺北中央戲院放映後,造成全國轟動,在下一年又拍了續集和第三集。從此吹起了歌仔戲電影的跟拍風潮,也造就了臺灣影壇臺語片的興起。
民國102年《薛平貴與王寶釧》這部珍貴的首部臺語電影在南藝大「音像記錄與影像維護研究所」與電影修復師的努力下,重新找到了拷貝,在歌仔戲電影專題展放映,勾起了許多四年級生的回憶。
40年代中期,令人印象深刻的電影還有:
▲ 改編自真實社會新聞案件的電影《瘋女十八年》,民國46年白克導演拍攝。《瘋女十八年》電影片段(圖片來源:國家電影資料館)民國43年,唐紹華導演拍過的《廖添丁》和《林投姐》,在之後這兩部經典民
間傳說也被翻拍成電影、電視劇多次,可惜已找不到民國43年版本的劇照。
▲民國68年,余漢祥導演《傳奇人物廖添丁》。(圖片來源:六和影業)
▲民國68年,《林投姐》電影海報,楊道導演版本。(圖片來源:東海公司出品)
民國47年質樸有趣的笑料喜劇《王哥柳哥遊台灣》,也是臺語片代表作之一,記錄了臺灣風土景象,這時也是臺語片的黃金年代,一年能產出76部片,而且這還只是臺語片的片量而已。
▲電影《王哥柳哥遊台灣》片段(圖片來源:國家電影資料館)
▍50年代:飛揚多變的電影年代
▲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片段(圖片來源:國家電影資料館)
現在電視媒體報導哪位偶像來臺灣,塞爆桃園機場的新聞,跟民國52年凌波來臺灣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當時才真的叫做萬人空巷,媒體甚至形容臺北是座「狂人城」。說起追星,當時的四五年級生與時下年輕人一樣瘋狂。
《梁山伯與祝英台》是民國50年代代表電影,當時樂蒂飾演祝英台,凌波反串演出梁山伯,在影迷心中凌波是永遠的「梁兄」,而電影裡黃梅調歌曲,成為經典名曲,又剛好這年也是新聞局舉辦第一屆金馬獎,意義非凡。而金馬獎現在仍是臺灣電影獎項的權威,每個年代文青每年必昂首期盼的日子。
梁兄在2013年又回到臺灣了,凌波攜手胡錦在國父紀念館再現經典《梁祝》熟悉的黃梅調唱腔,優雅的扮相,又再次帶影迷們回到了心中那塊瘋狂炙熱的地方。
民國50年代的電影還有:
▲電影《台北之夜》海報(圖片來源:黃仁編著《俠骨柔情--電影教父郭南宏》)
民國51年,郭南宏執導的歌唱片《台北之夜》,電影海報中還能看見撒隆巴斯的廣告。
▲電影《天字第一號》海報(圖片來源:黃仁編著《俠骨柔情--電影教父郭南宏》)
臺灣第一部諜報片,民國53年上映由張英導演的《天字第一號》,在2015年修復成功,並且在各地的照護機構和長青學苑,放映給四五年級生觀看,一起回憶那年看《天字第一號》的記憶。
為了要達到農村改革及鄉村建設的目的,當時的中影總經理龔弘,想到用電影推廣「健康是教化,寫實是鄉村」的觀念。因此1960年代的臺灣電影吹起了「健康寫實」風格。比如,民國52年的《街頭巷尾》就是李行導演執導的第一部「健康寫實」的國語片。
「健康寫實」主打以正面角度,來呈現社會真實面《街頭巷尾》就是一部講述大雜院裡小人物彼此關切的溫情電影。
▲電影《街頭巷尾》劇照(圖片來源:國家電影資料館)
健康寫實電影還有民國53年的《蚵女》,以在蚵田裡辛勤工作的臺灣女性為主角,是臺灣第一部彩色電影。
▲《蚵女》電影海報(圖片來源:中影)
民國54年的《養鴨人家》帶出臺灣養女風俗文化,片中強調的寬恕仁厚,也是「健康寫實」強調的正面角度。
▲《養鴨人家》電影海報(圖片來源:中影)
而這時高雄、楠梓、臺中三個加工出口區也相繼成立,實惠的勞動力吸引外資進駐,臺灣漸漸從農業社會轉型到工業社會,工業產值超過了農業產值。瓊瑤的小說《窗外》也在這時候出版了,禁忌又充滿夢幻色彩的師生戀題材,可是牽動了不少工廠女工的粉色少女心。後來也改拍成電影,那時真是文藝蓬發展的年代。
▲電影《窗外》劇照(圖片來源:中影)
回顧了這些電影與相應年代發生的事件,有沒有勾起您一些潛藏在腦海的青春回憶?也許不管是幾年級生,心中都會有一個美好而難忘的年代,希望這樣年代誕生的作品能一直留存,在某個觸動念起的當下,還能再重新找出來回味感慨。
繼續閱讀:1. 生病後你才會發現誰是最愛你的人!來看失智症電影《去看小洋蔥媽媽》、《海邊的李爾王》、《福爾摩斯先生》
2. 一首《感恩的心》打開老人家的心門-讓他們快樂的「懷念金曲」
―
愛長照謝謝您長期的支持,如果您對內容有任何疑問,或想提供更多更新的長照資訊給我們,歡迎聯絡我們:service@ilong-termcare.com
也許不管是幾年級生,心中都會有一個美好而難忘的年代,希望這樣年代誕生的作品能一直留存,在某個觸動念起的當下,還能再重新找出來回味感慨。 -
更多福利補助、長照資訊,每日傳遞給您
快來加入愛長照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