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患者,就診時該做和不該做的事情-《自體的療癒:後疫情時代的新健康提案》
身為患者,就診時該做和不該做的事情-《自體的療癒:後疫情時代的新健康提案》
住院時不要猛按鈴或動不動就跑護理站。請相信院方的標準作業流程。要知道,很多病人之所以按鈴找護理師,通常是因為心裡焦慮,而不是真的有什麼緊急狀況要處理。
一中心出版
2020/08/28
瀏覽數 7,038

文/狄帕克・喬布拉, 魯道夫・譚茲
知道得愈多、愈敢發問,對病人來說愈好。畢竟,知道就醫過程中可能會發生什麼事,就比較容易在狀況發生時覺察到。
但是,醫療疏失是個錯綜複雜的問題,身為求助者,你當然不希望和那些要負責照顧你的人發生衝突。下面,我們簡單整理了一些就醫時該做和不該做的事,供各位參考。
✔ 該做的事
• 主動就醫或參與治療。
• 讓醫師和護理師知道你想要參與的意願。
• 必要時,主動要求醫護人員提供更多資訊。
• 對醫療處置有疑問時務必追根究柢,譬如覺得醫護人員給錯藥時,一定要再次確認。
• 醫護人員的應對方式如果讓你不舒服,一定要讓對方知道。
• 用客氣的態度從事上述行為。
• 必要時讚美一下醫師或護理師。適度的表達感激絕對有利無弊。
✔ 不該做的事
• 不要表現得劍拔弩張、疑神疑鬼,或頤指氣使地待人處務。
• 不要質疑醫護人員的專業能力。
• 再怎麼焦慮都不要亂發牢騷或怪東怪西,把這些情緒留給親近的人較適合,比方說親朋好友,或支持團體裡的成員。
• 不要裝做你比醫護人員還懂。
• 住院時不要猛按鈴或動不動就跑護理站。請相信院方的標準作業流程。要知道,很多病人之所以按鈴找護理師,通常是因為心裡焦慮,而不是真的有什麼緊急狀況要處理。
• 不要扮演受害者的角色,反而要讓照顧你的醫護人員知道,就算情況很煎熬,你還是樂觀開朗、氣定神閒,一點也不驚惶失措。
繼續閱讀:
1. 告知很重要,不要被告才知
2. 醫師到底要告知什麼內容?及告知到何種程度?
更多《自體的療癒:後疫情時代的新健康提案》的文章:
《自體的療癒:後疫情時代的新健康提案 》
作者/狄帕克・喬布拉, 魯道夫・譚茲
本文經一中心出版同意後轉載,本書更多的精彩內容,請按此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