罹唇疱疹  阿茲海默風險高近三倍?透過治療就可降低風險

罹唇疱疹  阿茲海默風險高近三倍?透過治療就可降低風險

感染第一型疱疹病毒的人得到老年失智症風險比一般人高了2.564倍。而在另外的分析則發現,無論是得第一型疱疹病毒或水痘病毒引起帶狀疱疹的病人,在接受抗疱疹病毒藥物後,這些感染者進一步發展成失智症的人數較未使用抗疱疹病毒藥物者低了90%

資深醫藥記者 丁彥伶

2019/01/10

瀏覽數 37,968



文/醫藥線記者 丁彥伶
 

看到身邊的人嘴邊有一個紅紅的疤,以前大家都會說是「火氣大」,現今在醫療知識普及後,大家都知道那不是火氣大,而是「單純疱疹」,有單純疱疹的人,平常沒有發疹不會傳染(有些學者認為還是有少數可能會,但機會低)可是一旦起水泡,一直到結痂脫落前,都有傳染力。
 
而現在,除了要擔心發作的時候隨便亂摸可能會使感染擴散以外,感染單純疱疹的人還要小心未來罹患
失智症的風險較一般人高出2.56倍,那該怎麼辦?根據臺灣的研究發現:只要使用抗疱疹病毒藥物,就有很大的機會可以預防。
 


▍事件緣起:類澱粉不是唯一的問題
 
長久以來,失智症的研究都專注在腦部類澱粉堆積的現象,長庚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徐文俊說,但是在科學家解決了類澱粉堆積的問題以後,失智症依然沒有解決,就開始在搜尋其他引起失智症的問題。
 


▍阿茲海默症像病毒一樣擴散
 
徐文俊說,過去研究人員就持續注意到,
阿茲海默症患者的病理組織,會像癌症一樣擴散蔓延,有點像病毒的行為,但卻找不到病毒的存在。可是在大腦堆積類澱粉病理變化的附近,確實可以看疱疹病毒蛋白質的存在。
 
這個發現已經有超過四、五十年的歷史了。而最近發表「罹患單純疱疹者容易發生失智症」的外國專家: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分子神經生物學榮譽退休教授伊札基Ruth Itzhaki,就持續追蹤單純疱疹病毒和失智症多年。
 
阿茲海默症
(圖片來源:pixabay)
 
根據伊札基教授在學術討論網站上發表的文章中指出,大多數人會在嬰兒期感染第一型單純疱疹病毒(HSV1)病毒隨後在周圍神經系統;即腦與脊髓以外的神經系統中保持休眠狀態。當身體比較虛弱病毒就會活化,因此有些人就會出現唇疱疹。
 
她認為,隨著人老化,它會隨著老年人免疫系統逐漸衰退而進入大腦,之後潛伏在腦中休眠。當壓力大等原因引起免疫系統減弱,或因其感染而誘發腦部發炎時,病毒就會重新活化。
 


▍有疱疹病毒讓類澱粉堆積更多
 
伊札基提到,在1991年有研究發現許多老年人的大腦中也有HSV1病毒,另外,在1997年則發現,腦中存在APOE4基因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很高。

在伊札基的研究發現,帶有APOE4基因的人有唇皰疹的機率較一般人高,而後來的研究發現,細胞感染第一型疱疹病毒,會導致大腦中β-類澱粉蛋白和異常的Tau蛋白積累。可能是因為疱疹病毒反覆發作時,在大腦中也反覆活躍起來,引起不斷的累積與損傷。
 
在一些研究發現,
腦內有HSV1病毒的APOE4基因攜帶者,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是非病毒及基因攜帶者的12倍。
 
伊札基教授一直認為,服用抗疱疹病毒的藥物,能夠阻斷第一型疱疹病毒複製自身DNA,進而降低受第一型疱疹病毒感染細胞中的蛋白累積程度,而預防患者發生阿茲海默症。
 
抗疱疹病毒

(圖片來源:pixta)
 
可惜過去很難得到證據,但是今年發現臺灣三軍總醫院的研究證實了她的看法,徐文俊說,三總醫學部社區精神科科主任曾念生,就從臺灣的健保資料庫資料中進行了相關分析。
 


▍臺灣健保資料顯示:感染疱疹服用抗病毒藥物降低失智機率
 
依據曾念生的分析發現,
感染第一型疱疹病毒的人得到老年失智症風險比一般人高了2.564而在另外的分析則發現,無論是得第一型疱疹病毒或水痘病毒引起帶狀疱疹的病人,在接受抗疱疹病毒藥物後,這些感染者進一步發展成失智症的人數較未使用抗疱疹病毒藥物者低了90%。這令伊札基教授大受鼓舞,認為她的推論得到證明。
 
其實剛看到研究報告後,很多有唇疱疹的人都很擔心,怕自己一生受唇疱疹復發之苦,到了晚年還要擔心老了得失智症的風險高了快三倍,那可怎麼辦?



再看到服用抗疱疹病毒藥物可以降低失智症發生率,以為天天都要服用抗病毒藥物。徐文俊表示,根據曾醫師的分析,只要發作者有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就有預防作用,並不是要患者天天都要吃抗病毒藥物,所以患者不必擔心。
 
而現在健保署也放寬了抗疱疹病毒藥物的給付標準,未來只要發病時使用抗病毒藥物,應該就有幫助。
 


▍多因子預防才有幫助
 
不過無論茲海默症或其他的失智症,都不是只要抗疱疹病毒就好。引發失智是多因子的問題,徐文俊提醒民眾,發生疱疹要治療,同時也要多運動、選擇健康飲食、多學習等多方面預防,不只預防失智症,也讓自己更健康。
 
失智症
(圖片來源:photoAC)

繼續閱讀:

1. 中風會提高阿茲海默症風險!當心中風後的「血管性失智症」

2. 失智症十大警訊,讓你了解老化和失智的差別



資深醫藥記者|丁彥伶

點此了解丁彥伶>>
 
資深醫藥記者 丁彥伶

資深醫藥記者 丁彥伶

資深醫藥記者

曾任大成報健康中心主任、欣傳媒醫療記者、前週刊王時尚娛樂新聞平台副主任,現為醫療專欄作家。 在健康醫療線上提醒民眾注意健康保健多年,近來鑽研運動醫學和肌少症,親身體驗,日益發現運動的好處,只要願意多動,真的可以克服肌少症,常保年輕體態,也會更健康!

分享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 item.title }}

{{ item.desc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date }}

瀏覽數 {{ formatNumber(item.views)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author.subtitle }}

{{ item.author.desc }}

分享

Most Followed Articles
你可能會喜歡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讀取中

訂閱電子報

必填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

送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