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齡閱讀

#安寧緩和醫療

共有 22 則相關文章

新聞政策
10/14世界安寧緩和醫療日 慈悲關懷社區 同心緩和照護
「安寧共同照護」針對住在安寧病房以外的末期病人,當出現難以控制之身、心、靈症狀時,會由受過安寧緩和醫療訓練的醫療團隊,透過定期探訪,針對生理、心理、靈性或是後事準備需求,提供相關建議,並有專責護理師給予必要之諮詢與後續追蹤。
愛長照編輯團隊
2023/10/12
心靈加油站
如果你沒有被搶救活下來,會不會比較好?漫長又傷心的真實故事-《愛的最後一幕》
救護車在酒館前面停下,警笛四起,燈光閃爍,一群人衝上樓,把馬修扛到擔架上,載我們前往龐特佛雷特市立醫院。我嚇壞了,但盡量讓自己保持冷靜。我知道馬修可能會死。抵達醫院後,醫務人員一陣驚慌。
寶瓶文化
2018/06/25
心靈加油站
對於深陷痛苦中的患者,要如何減緩他們的痛苦呢?《解憂說話術》
面對痛苦,首先必須先從了解痛苦開始。因為假使不了解,即便想減輕痛苦,有時反而使痛苦加深。所謂痛苦, 是期望與現實之間的落差……
遠流出版社
2018/04/03
心靈加油站
變老讓人良心不安?如果我們給老人家「無用」的感覺,才是社會的恥辱-《告別的勇氣》
許多經歷過二戰與戰後危機和苦難的老年人都十分清楚,人生可以有多麼艱辛。如今他們年事已高,需要他人的幫助,他們卻說:「我還待在這裡做什麼,我再也沒什麼用處了,我不想淪為他人的負擔!」問題是,一個人的生命不能光以用處來衡量!
愛長照編輯團隊
2018/01/29
心靈加油站
「死亡很強大,但愛,能夠更強大」以德國為鏡,離別到的時候,要怎麼優雅轉身?《告別的勇氣》
我們必須談論死亡,必須學習告別,在我們還有能力的時候。作者們認為,現代社會強調生之藝術,卻忽視了死亡也是一種需要學習的藝術── 「活在其摯愛的人的回憶裡,一個人就不算死,他只是遠去;唯有當一個人被遺忘,他才算死去。」
愛長照編輯團隊
2018/01/25
心靈加油站
總給老人絕望感的社會...你是否在乎,老人也有平靜與幸福的權利-《告別的勇氣》
人生是個困難又複雜的課題,無法被簡簡單單、理所當然,甚至讓所有人都感到滿意地解決。「美好的人生」是種相對的成就,需要我們持續地進行檢驗,「美好的臨終」亦然。我們不是天生的「生活藝術家」,但我們卻可以在截然不同的環境下成為「生活藝術家」。
愛長照編輯團隊
2018/01/25
長期照護
德國推動「臨終關懷」,讓死亡更具人性化-《告別的勇氣》
一個人如果無法正視老年、年老體衰和死亡,他同樣也將無法享受並珍惜美好的時光。這種態度是對其他的生命處境缺乏同理心的一個原因。臨終關懷工作旨在讓成千上萬的人明白,他們的臨終和死亡是他們自己在有生之年的一個課題。
愛長照編輯團隊
2018/01/25
長期照護
我們不該讓臨終者孤獨地死去,大多數人想在家往生,卻在醫院死去-《告別的勇氣》
人們越來越習慣去找個地方,把變得老邁的父母或祖父母帶到那裡,藉以解決自己實際或假想無法陪伴他們走到人生終點的問題。過去數千年來,我們一直是親自陪伴自己的親人走向人生終點。可是現代的工業社會不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也改變了我們的死亡方式…
愛長照編輯團隊
2018/01/25
樂活養生
「我愛你,我讓你好死」 破除9迷思 讓病人安寧謝幕
醫改會研究員辜智芬表示,國人對安寧醫療存有許多迷思與誤解,使很多末期病人被「一路救到掛」,無法有尊嚴地走完人生最後一程。目前健保提供的安寧緩和服務,除了入住安寧病房或由安寧團隊到原本病房提供服務,還有居家安寧及社區安寧服務,幫助病人在生命末期回到家中,仍可獲得安寧團隊協助,達成在地善終心願。
元氣網
2017/12/19
新聞政策
安寧醫療與安樂死不同 醫師分析給你聽
台灣安寧療護適用對象,目前仍限生命末期病人,長期久病的民眾不適用,不斷有支持「安樂死」的聲音出現。不過,這只是病人覺得活著沒意思而求解脫的方式,與家屬溝通不足,又猶如醫師刻意協助自殺,與安寧療護強調的「自然善終」有很大差距,無法達到生心靈的圓滿,也非愛的真諦
元氣網
2017/12/19
長期照護
人生最後一哩路 逾6成盼在家安寧
在熟悉的環境、熟悉的家人旁,走完生命最後的一哩路,其實是一件非常圓滿的事。學習如何跟愛的人「道謝」、「道歉」、「道愛」及「道別」,不一定是要用醫療儀器才能代表盡心盡力。緩和醫療是種需要內化的概念,需要大家用心思考跟體會。
健康醫療網
2017/11/18
長期照護
在「那天」來臨前,趁父母還健康時就要先確認的事-《爸媽落單時》
要不要告知病情?如何支付住院費用?要在哪裡走完最後一程?身後遺體是否捐贈?想要怎樣的葬禮?雖然都是會讓人不太想面對的問題,但趁著父母還健康的時候一一確認他們對這些議題的意願,才能避免以後的遺憾及後悔。
新自然主義
2017/11/13
1 2

訂閱電子報

必填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

送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