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在做好事,本來就不用賺錢」以愛為名的史上最久陷阱,你中招了嗎?
「你是在做好事,本來就不用賺錢」以愛為名的史上最久陷阱,你中招了嗎?
到底是誰以愛為名,驅動你去做犧牲,是社會、是環境,還是你自己同意?如果你感覺在犧牲、你感覺有點懷疑、你感覺不時擔憂......那真的是你所追求的「愛」嗎?
小虎文
2016/12/07
瀏覽數 30,869

我媽媽很喜歡和我說:「你身為女人,理應為家庭犧牲......」我當然不服氣,為什麼在家庭裡,會有犧牲者或是受害者?又為什麼犧牲的是我(女人)?而且,有什麼事情需要一個人壯烈成仁、捨身取義?
當然,如此反動的我,讓家庭的革命戰禍綿延,不過,連年征戰是有價值的,和平協議終究會蓋章,我們可以平等地尊重、成長,而非活在別人的價值觀之下。
可是從家庭走到社會......這種「理所當然」的犧牲,「以愛為名」的控制,竟然是隨處隨地都在上演的戲碼。
每每訪問長照領域的工作者,針對制度的缺漏、社會眼光的不友善,大家總是振振有詞,難掩其中的失落與不平衡。一談到薪資報酬,許多人亦是憤憤不平,但此時此刻,我們又會聽到一種聲音,讓薪資的議題,被迫輕輕地放下,就是一句:「我(你)們是在做好事。」

▍ 今天你照顧人,明天誰來照顧你
其實,不只是長照領域,身邊若有親友,是在與「愛」、「助人」、「社會公益」等相關領域工作,有時薪資真是令人驚嘆,當然是驚嘆地低,而且最令人無奈的是,即使工作了許多年,薪資依舊不動如山,面對物價高漲,誰能不怕自己也淪為「下流老人」?今天你做照顧人的工作,卻沒辦法照顧自己,或是對自己的未來無法抱有信心,想想,這不是很諷刺嗎?
不知誰說過,因為愛,因為幫助人,就必須過刻苦的日子。反之;在相關領域若談論到獲利,也聽過有人說:「幫助人還想要賺錢,社會觀感會不佳。」真是倒果為因,工作者付出專業,他們是在「工作」,他們的能力應當獲得合理報酬;「助人」是他們工作的領域屬性,以及他們有顆柔軟的愛心,如今卻變成,看重他們的愛心、忽略他們的能力。
▍ 低薪是問題 無法調薪是大問題
台灣職場近年的低薪問題,遠因與近因的分析已經能累積龐大的資料庫,「22K」一度成為社會新鮮人的職場邪惡數字;連帶著台灣的薪資結構,許多也跟著急凍,幾年之間,小弟大叔姊姊妹妹似乎都在過的職場寒冬。
但我相信大部分的人,仍能藉著工作表現、轉職等來逐步調薪,「你改變不了世界,但你可以改變你自己。」環境是不斷變動的,我們也要跟著變動(自我成長)才能順應世事的變化。
只是同樣的道理,在「助人」的行業裡,竟像是萬年寒冬,牢而不破。
初入職場的薪資較低,大部分人是可以接受的,無奈的是許多工作調薪難、幅度低,例如居服員目前是以「時薪」作為薪資計算,薪資並會隨個案狀況而浮動、不穩定。
讓人不僅想,到底我們是否真正尊重居服員的專業,還是只把他們當成「打工仔」?莫怪年輕人不願投入居服工作,或居服員不斷離職。
試問,如果你有孩子,你願意讓他投入居服員或照服員的工作嗎?高齡社會的台灣的確需要新血不斷加入,但就目前的實際情況而言,真是一份吃力不討好、又沒有職涯發展的工作啊!薪資與市場需求的矛盾,就像左手打右手,說不通。
訪問這些優秀的居服員、照服員願意持續做下去,其實倚靠的,就是「愛」。大家也不約而同地說:「我們是在做好事。」、「我們不做,誰來做?」,委屈受傷不是沒有,猶豫忐忑更是天天伏法謝幕的內心戲,他們向神祈禱,希望能給他們力量繼續做下去。
其他工作者,例如看似薪水較高的治療師,薪資也較過去低,且.....加薪難!治療師如果希望薪資能有所成長,只能拖著疲倦的身體,到處打工、居家服務。

(圖片來源:stocksnap)
▍ 不要為錢擔心 再來談更多成長
要去反思的,是我們慣常的思維,為何對於需要付出更多的心力的工作,不願意給予合理的報酬呢?
在馬斯洛的需求理論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要先得到滿足,再去尋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尊嚴可以自己給,但薪資卻不行,結構性的薪資不公,長期以來,迫使大家默默承受。
「我們是在做好事,不要太計較薪水」,是否變成了另一個緊箍咒?既然想起就頭痛,不如就此順了它?畢竟,我們是在做好事......
到底是誰以愛為名,驅動你去做犧牲,是社會、是環境,還是你自己同意?如果你感覺在犧牲、你感覺有點懷疑、你感覺不時擔憂......那真的是你所追求的「愛」嗎?你知,我知,大家都知道,低薪又調不了薪,要如何應付生活的基本開支,更別說要追求更多的自我成長、身心豐裕。
如果你覺得你的薪資不合理,再聽到「我們是在做好事」這句話,可能就要好好想想,以愛為名的陷阱,是別人設局讓你跳進去,還是你自願跳下去。

居服員,想對你們說的話:
- 爺爺為什麼要過世?陪伴孩子度過悲傷的繪本-《可以哭,但不要太傷心》
- 愛是理解的別名,愛也是迷途的導航-與孩子共讀《阿茲海默先生》
- 侯怡君:「爸爸一度想結束生命,但幸好,最後他想到了我們」久病的人,更需要生存價值
―――
分享
文字
100%
120%
140%
Related Articles
延伸閱讀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