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機構 三招教你看懂基本資料
選機構 三招教你看懂基本資料
機構會依據長者身上插管種類的多寡,來判斷自己是不是有能力照護,插得管路多,相對地會需要較多的護理技術,家屬也可依此作為挑選上的參考,從機構所收管路的多寡,來尋找合適長輩的機構。
愛長照編輯團隊
2016/05/25
瀏覽數 57,276

編輯/照護誌編輯台
攝影/林立鶴、番茄沙拉設計攝影社
想迅速掌握一間照護機構特色,基本資料本身就透露一些端倪,藏在服務對象、服務內容與人力資源裡的專有名詞是什麼意思?
透過以下的小撇步,馬上為你解惑。
第1招
認識服務對象 管路多寡下判斷 兩管最基本
常聽見民眾會問機構這樣的問題:「我媽媽吃飯很慢,跟她說話也不太有反應,這樣的Case有收嗎?」家屬挑選機構,同樣的,機構業者也會評估長者的身體與精神狀況,來決定能不能收容。
簡單來說,65歲以上行動不便,無法自己吃飯、行走、大小便等自理日常生活的長者,都是老人養護機構服務的主要對象。
如果說,醫療體系處理的,是急性病症的病人,以治療疾病為目的;養護機構服務的對象,除了包括出院後病人的身體休養,其他像失能、失智、慢性病纏身、須長期臥床,但只須簡單門診、按時服藥的長者,都是長照機構照顧的對象族群。
通常,機構會依據長者身上插管種類的多寡,來判斷自己是不是有能力照護,插得管路多,相對地會需要較多的護理技術,家屬也可依此作為挑選上的參考,從機構所收管路的多寡,來尋找合適長輩的機構。
當長者因疾病或老化,喪失咀嚼、吞嚥功能時,就需要插鼻胃管,協助他進食;失去排泄能力的,則需置入尿管,插有這兩種管路的長者,業者通稱為「兩管」,一般養護機構都有收容,是屬於症狀較輕微的住民。
若再加收氣切套管,和鼻胃管、尿管三者合稱為「三管」。一般養護機構無法收氣切患者,家裡如果有開過氣切手術的患者,或是裝有氣切套管的重症住民,可以選擇有收三管的護理之家,或分佈於各社區的長期照護中心。
第2招
摸清服務內容 生活照顧X基本技術性護理
隨著照護對象不同,便衍生出多元的照護內容,但大致不脫於日常生活的照顧與簡單護理行為的處理。
包括提供像餵食、移位、行走、排泄、入浴到穿脫衣服等基本生活能力的協助外,像一些傷口、感冒、過敏、便秘等小問題的初步處置,還包括壓瘡、抽痰、換管路等基本技術性護理照顧。
各家機構標榜服務不一,以收兩管機構為主,常見的服務有:
◆ 營養照護
飲食內容上,營養師會依住民病史、個案的不同,為住民調配個人化飲食。
◆ 口腔照護
指刷牙、假牙清洗等口腔上的照護。
◆ 失智照護
一般養護機構都會收失智患者,除了進食、洗澡、排泄、復健與文康活動安排等生活起居的日常照護外,養護機構還會為住民做個案溯源,瞭解住民的病因、病史與人際狀況,再依住民的個性與日常習慣,以儘量保持長者原來生活型態為照護原則。
◆ 壓瘡照護
壓瘡又名褥瘡,以長期臥床老人與住院病人最常見。病患因為長期臥床,受到壓迫、摩擦、潮濕或老化、營養不良影響,使得局部皮膚的血液循環變差,造成皮膚潰爛或壞死。為避免壓瘡發生,養護機構會定時幫住民翻身,再透過一系列擺位輔具,協助住民變換各種姿勢。
因此,定期量體重、瞭解住民營養狀況、維持住民皮膚的清潔與乾燥、定時翻身減緩肌肉局部壓力,都是預防壓瘡的例行重點。
第3招
掌握人力資源
照顧服務員與護理人員,是一間養護機構的基本成員,其他包括像醫生、社工、營養師、復健師等專業人力,非專職任聘者,率多和機構採取特約合作模式,平均每月、每週不等次數到機構服務,解決住民行動不便的看診問題。
◆ 醫巡
指與養護所特約合作的醫師,平均每個月會到養護所巡視一到兩次,聽取機構護理人員的個案回報,視狀況為住民開藥與做出診斷。
◆ 特約醫院
指和養護機構合作的醫療院所,不限定家數。因為是以日常照護為主、醫療為輔,養護機構通常都會和鄰近醫院的家醫科師與居家護理師特約合作。支援內容包括,機構會固定幫住民到原看診醫院就近拿藥,當住民出現緊急狀況需要外送時,也會向合作醫院尋求醫療協助。
◆ 居家護理師
和養護機構特約合作,平均每個月會到養護所一到兩次,幫插管住民更換管線。
◆ 營養管理師
簡稱營養師。專任或兼任視養護機構狀況而定,以兼任性質居多。會依照住民的疾病史、健康狀況與個人口味、習慣,為住民調配出最適合口的三餐飲食。
◆ 復健師
以兼任性質居多,可做為職能治療師與物理冶燎師的泛稱。養護所的復健師多以物理治療師為主,規劃復健活動是他們的主要要工作,也會指導住民使用復健器材,練習翻身、站立和走路等。
*本文同步刊登於Care 照護誌第一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