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讓我們生活更加安全:耳朵運作機制和失聰的後果

「聽見」讓我們生活更加安全:耳朵運作機制和失聰的後果

許多患者,都是因為長時間的聽力損失,所以並沒有立即察覺到自己其實有聽力的問題。人類大腦的適應力非常強大,它可以逐漸調整以適應聽損的狀態。然而越晚進行處置,聽損的程度只會越發嚴重。

BenQ醫療照護網

2019/10/12

瀏覽數 7,514



文/明基健康學院編輯團隊
 

許多人將可以「聽見」這件事情視為理所當然,我們不會去思考聽力的運作方式,或是如果有一天聽不見的話該如何應對。但若我們有更多關於聽力的知識,認識耳朵、了解怎麼避免聽力傷害,以及學習如何面對聽力損失。我們才能保一生「耳聰」目明。
 
對一般人來說,每天或許能聽見上百萬種聲音。即使是沒有特別注意去聽的聲音,也會被一併捕捉,經由大腦處理並分類為環境噪音。
 
每一個聽到的聲音都會被過濾整理,辨別是否為異常的聲音,或是對話與身邊潛在的危險。擁有好的聽力,不只是聽,還會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理解能力、表達能力、社交能力等等。
 
聽力

 
▍聽力第一步:了解你的耳朵
 
說到耳朵,我們通常只想到眼睛看得到的部分,也就是耳廓和耳道。不過耳朵的構造不止如此,它是由多個部分組成,彼此互相連結作用,進而建構出聽覺能力。任何一個構造的失能都會導致聽覺被影響。
 
外耳包括了耳廓(也就是我們肉眼看得到的部分)、耳道以及鼓膜。之後還有中耳,由槌骨、砧骨及鐙骨等三塊小骨頭所組成的三小聽骨。耳咽管的位置也在中耳內,可以幫助調解耳壓。內耳的位置較深,包括了耳蝸、前庭和三半規管。
 
在我們了解耳朵的組成後,就來探討其運作方式。
 


▍我們是如何聽見聲音的?
 
我們外耳的輪廓,是為了捕捉聲音進入耳道而有特別的設計,隨著聲波傳入耳道抵達鼓膜並引起振動後,這些振動會接著傳入三小聽骨。三小聽骨會將這些振動訊號強化後送至耳蝸。
 
耳蝸是一個螺旋造型的器官,內部充滿液體和十分細小的纖毛。這些纖毛可以將振動訊號轉化成可被處理的神經脈衝,而這些神經訊號最終會經由聽覺神經抵達腦部,並進行訊號的處理和過濾。
 
就如同呼吸和脈搏,這個複雜的過程在我們日常生活的每一天都重複上演,即使在睡眠或放鬆時依然持續運作。若您曾在半夜被聲響吵醒,就是因為耳朵仍然在運作,以聽取周遭環境聲,進而確保睡眠時的安全性。
 
耳朵
(圖片來源:istock)
 

▍聽力問題的種類
 
因為聽覺涉及到多個特定的構造,所以有可能出問題的狀況自然也更為多元。任何一個環節出錯,都會導致耳朵聽不到某些聲音,
例如極大聲的聲響、老化或是腦部傷害都有可能會導致聽力損失,危害程度可能輕微,也可能非常嚴重。
 
聽力問題有許多種類,功能性聽力損失也是其一。下列為幾項聽力並未完全喪失,但受到某些持續性因素而阻礙的例子。
 
聽神經病變
聽覺神經受損的疾病,通常是由多個因子造成並且會多方面地影響聽力。這個疾病主要成因是腦部或神經,而不是耳朵本身的問題。
 
感音性聽損
耳蝸內的纖毛受損,受損原因可能是耗損或受傷,因此對聽覺產生影響。這也是最常見的聽損成因,好發於銀髮族和經常身處於高噪音環境的族群中。
 

 
傳導性聽損
發生的原因為中耳或外耳堵塞。堵塞的原因可能是液體或是耳垢,影響到外耳傳送進來的聲音。傳導性聽損通常在移除堵塞物之後即可恢復。
 
混合性聽損
混合性聽損並非是聽損的一個種類,而是感音性聽損和傳導性聽損綜合發生的狀況。雖然感音性聽損是永久的,但是傳導性聽損失是可能治療的,因此仍然可以減少聽覺損失的程度。
 
耳鳴
注意!耳鳴不是一種疾病,比較偏向是其他問題而導致的症狀。常見起因為感音性聽損。在治療耳鳴之前,需要先找到其成因為何。
 
聽損

 
▍聽力損失的成因
 
1. 許多聽損的成因始於先天,或是嬰幼童時期,這些狀況通常出自基因,或懷孕/生產過程中的併發症,例如腦膜炎、麻疹或腮腺炎等疾病都可能會造成聽力損失。不過許多人在其他時期遭遇聽力損失,常常是因為細菌感染或長時間暴露在高分貝的噪音中。
 
2.
高血壓糖尿病或是他類疾病也可能導致聽力損失。若您對於自身聽力有些擔憂,最能保證聽力安全的方法便是注意自身周遭環境,並且避免涉入音量過高的狀況。如果需要在像是靶場、工地或是演唱會…等高分貝環境工作,請務必使用耳塞。
 
3. 若時常透過耳機或音響收聽高分貝的音樂,試著將音量降低。許多年輕人都因為過度暴露在高分貝音樂的環境中,進而導致他們很年輕就患有聽力損失或是耳鳴的問題。
 


▍聽力檢查的重要性
 
處理聽損唯一的方法,是認知到它的存在並尋求協助。但是許多患者,都是因為長時間的聽力損失,所以並沒有立即察覺到自己其實有聽力的問題。人類大腦的適應力非常強大,它可以逐漸調整以適應聽損的狀態。然而越晚進行處置,聽損的程度只會越發嚴重。
 
為避免聽覺傷害越發嚴重,您需要即時行動。認識聽覺如何作用是了解這個問題的第一步。經常性地檢測聽力且在聽力疑似出現問題時,不要害怕與聽力專家進行討論。若真的面臨聽力損失的問題,早期的發現,可以讓減少更進一步的損傷,以及避免壓力、精神問題和其他副作用。
 

 
延伸閱讀>>聽力損失像是未爆彈!全家與親友都會大受影響,不僅溝通困難,還有生命危險
 
原文經BenQ醫療照護網同意後轉載,原文請點此

 
繼續閱讀:

 
1. 脖子太僵硬恐突發性失聰!按摩側頸緩解耳鳴救回聽力
 
2.
不要輕忽聽力障礙研究顯示「失智風險」恐增2~5倍
BenQ醫療照護網

BenQ醫療照護網

健康資訊網站

BenQ醫療照護網》,是明基集團《明基醫》於2019年7月推出的全新平台,從集團員工照護進而擴大服務廣大的中壯年族群,是科技醫療團隊走進社群,直接互動、經營社群的第一步。 BenQ醫療照護網》的腳步,看見更多中年生活的可能,更寬廣的視野、更清晰的聽覺、更健康的體魄、更豐富的生活,帶動整個社會的正循環,是我們社團最誠摯的期盼。

分享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 item.title }}

{{ item.desc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date }}

瀏覽數 {{ formatNumber(item.views)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author.subtitle }}

{{ item.author.desc }}

分享

Most Followed Articles
你可能會喜歡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讀取中

訂閱電子報

必填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

送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