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率、死亡率都很高的肝癌(懶人包)
發生率、死亡率都很高的肝癌(懶人包)
若是慢性B型或C型肝炎病患,建議每六個月應該抽血檢驗甲型胎兒蛋白指數;若已經確定是有肝硬化的病患,那建議每三個月抽血檢查血清甲型胎兒蛋白。
照護線上
2020/07/14
瀏覽數 11,845

文/劉育志 醫師
在台灣,肝癌的發生率與致死率都很高,且不少人是B型肝炎與C型肝炎的帶原者,一起來看懶人包!
這裡要討論的肝癌,是指「原發自肝臟細胞的癌症」,而不是指從大腸癌、乳癌、胰臟癌轉移到肝臟的「轉移性癌」。

當肝癌繼續長大時,患者可能會感覺:
- 右上腹痛
- 腹脹

- 無預警的體重下降
- 食慾欠佳
- 疲憊
- 黃疸
- 茶色尿
- 發燒

- B型肝炎或C型肝炎
病毒性肝炎會持續的破壞肝臟細胞,肝細胞病變演變成癌症的機會就大大增加。
當肝臟因為酒精、病毒性肝炎、藥物等因素受損後,肝臟會企圖自我修復,但過程中會產生疤痕,因而變硬、變形,這些漸進性且不可逆的破壞會讓肝臟失去原有功能,也讓肝細胞病變演變成肝癌的機會增加。

- 嚴重酒癮
- 黃麴毒素
- 糖尿病也會增加肝癌的機會。
- 體重過重

若醫師懷疑患者有罹患肝癌的可能,會安排抽血檢查胎兒蛋白,若上升則須懷疑是否有肝癌,抽血同時也要了解現在的肝功能指數。
若是慢性B型或C型肝炎病患,建議每六個月應該抽血檢驗甲型胎兒蛋白指數;若已經確定是有肝硬化的病患,那建議每三個月抽血檢查血清甲型胎兒蛋白。假使定期抽血檢查時發現這指數是異常的,或指數一直持續上升,就要小心肝癌的可能。
當然,並非所有肝癌病患的胎兒蛋白指數都會上升,抽血結果即使是正常的,也不代表一定沒有肝癌。


肝臟切片代表取出一小部分的腫瘤組織,放到顯微鏡下化驗,可用於確診是否為肝癌。
進行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檢查時,須要打顯影劑,以便了解腫瘤的分布位置、數量、及大小,醫師會再配合患者的年齡及身體狀況,決定適合的治療手段。
若發現的夠早,選擇「手術切除」通常是最有效的治療,有機會治癒肝癌。其餘治療方式包括了射頻燒灼、動脈栓塞、藥物注射、肝臟移植等,就端看個人病情及腫瘤狀況來決定了!
原文經照護線上同意後轉載,原文請點此
繼續閱讀:
1. 5.5公分肝癌大腫瘤一二線標靶治療有成
2. 70歲嬤腹痛誤認腸胃炎檢查才知晚期肝癌
分享
文字
100%
120%
140%
Related Articles
延伸閱讀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