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鄉居服員的辛苦誰人知?除了「城鄉差距」,你還要了解的三件事
文/陳怡君
居服員是支撐起臺灣長期照顧的重要角色,他們一肩背負著長輩和障礙者的需求,另一肩也背負著家庭照顧者們有限的喘息機會。但眾所皆知的是,臺灣的居服員們,長期處在薪資低、工時不穩定的工作環境中。
在「都市」的居服員,況且遇到許多問題,那麼,服務在被定義為「偏鄉」區域的居服員們,他們的現況與處境是否更為困難?
有三件事,你一定要了解,因為「長照」不只發生在都市,也會發生在偏鄉。偏鄉居服員的困境,更不能用「做功德」一語帶過:
請分享給親友>>
「照服員薪水3萬元若太少,就當做功德?」家總呼籲院長親自做看看
1. 交通奔波,是時間成本也是風險
比起城市,偏鄉地區的失能人口居住地較為分散。
「隔一個門牌號碼就隔一個山頭」是事實,反映出偏鄉的居服員們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在「交通」上。
例如澎湖從白沙到望安,船班不多,來回一趟要一小時以上!一天下來,可能有1/3的時間,會花在從這一個案家,移動到下個個案家的交通時間上,這是時間成本,也是風險!
偏鄉地區本就幅員遼闊,但問題就出在居服員薪資,乃根據服務對象失能程度、服務項目以「時薪」計算。
在長照2.0上路後,雖然鼓勵各單位能提供居服員「月薪」:
「獎勵照顧服務員薪資計酬改以月薪計:為穩定照顧服務人力,規劃居家服務單位之照顧服務員以月薪聘僱者且服務時數達一定程度者,研議給予獎勵化津貼之可行方式,以提高照顧服務員實質薪資待遇及工作條件,協助居家服務單位計薪方式轉型。」
但目前大部分機構仍以時薪來計算。
(圖片來源:pixabay)
因此,雖然偏鄉地區居服員每月加給3,000元,再加交通津貼以提高薪資基礎,但因個案浮動而不穩定的狀況,依然有待改善。
2. 寧願成為「私人看護」,用過勞換取高收入
受雇於機構的居服員們平均月薪兩萬五上下,因為保障勞動而有工作時間的限制,然而因為時薪低落,因此不少受過訓練的居服員們,寧願付出超過勞動標準的時數,以換取高達七萬的月薪。
但代價是24小時服務,也沒有週休二日,在仲介派案的系統下,如果遇到法律糾紛也沒有機構的保護,一如「派遣」工人會遇到的問題:「工作時面對兩個雇主,出事時沒有雇主!」
然而如果想當居服員又想賺得足夠高的薪資,成為私人看護的確是很吸引人的選擇!而且如果沒有這些私人看護的投入,更多長輩就只能苦苦等待那供不應求的機構居服員。
這是一個兩難的處境,若能提高機構居服員時薪或以「月薪制」為計算基礎,更多居服員才能留在有保障的位置上。
3. 可以照顧自己人的原住民居服員
原住民居服員可以使用母語和原住民長輩溝通,這是居家服務中,了解個案身體狀況和生活狀態相當重要的一環。
此外,原住民居服員也更了解長輩的習俗或禁忌,較易作出適當的決定,決定如何服務,但是「族人照顧族人」的理想似乎沒那麼容易完成。
(圖片來源:istock)
目前的居服員「資格」需要上課時數、實習時數和考試來取得證照,然而這樣的認定是否還有調整的空間?
「宜蘭縣崗給原住民永續發展協會」提出,雖然不反對這樣的專業認定形式,但希望部落可以有管理專業的空間,如果在對原住民文化不夠敏感的機構下工作,原住民居服員就會像夾心餅乾一樣,配合漢人邏輯下的行政運作。
另一方面,服務原住民長輩的漢人居服員,則需要花較多心思在語言和文化差異上,在原住民族尚未有合腳的長照網絡和制度之前,居服員都必須左右逢源,「圓」的好的是細心體貼,圓不好的,就為難了。
繼續閱讀:
2. 長照人力的另一個思考點-為什麼不把「加強老人健康」計畫列入?
—
© 2016 i Long-term care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