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竹語

王竹語
專欄作家

新聞政策
【王竹語專欄】想在偏鄉終老到底行不行?遠距醫療/照護開啟長照新契機
城鄉醫療差距到底有多大?舉例來說:雙北醫院與診所有將近6000間,而幅員遼闊的屏東縣加上花蓮縣,卻不到600間。將近十倍的差異,讓人不禁想問:「偏鄉的患者、長者,想在自己的故鄉終老到底行不行?」
2018/01/09

新聞政策
【王竹語專欄】長照2.0要照亮偏鄉,首先讓原住民照顧自己人
如果能夠瞭解原住民的風土民情,所提供的照顧資源與服務,就不再侷限身體健康,連同心理,甚至文化都能永續保存在美麗的家鄉中,成為滋潤的養分,讓「長照」不是只有一個固定模式,而應該有更多貼近土地與人性的可能。
2018/01/08

長期照護
【王竹語專欄】為什麼生病只能去都市的大醫院?想在偏鄉終老,長照2.0要如何「因地制宜」?
長照2.0服務人數,從長照1.0的51萬1千餘人,增至73萬8千餘人,成長44%。卻不是每個人都能享受到長照2.0的服務,比如偏鄉地區,資源及人力不足一直是難以突破的困境。
2017/12/31

心靈加油站
【王竹語專欄】照顧現在的老人就是照顧未來的自己,六個你我都可以提供的暖心支持
臺灣想成為銀髮樂園,來自整個社會的支持力是不可少的。不妨就從自己及家庭開始做起,比如:天冷了提醒長輩多加件衣服、注意他們的身體變化等等。整個國家對老人越友善,也是對自己未來老後的投資。
2017/12/31

心靈加油站
【王竹語專欄】老年喪偶不是一句「人都會死」就能帶過,長期悲痛會嚴重影響健康
喪偶者常常會覺得「配偶仍在身邊」、「彷彿還與我一起生活」,一句簡單的「人皆有死」安慰不了喪偶者,家人或摯友談論,朋友及親人的安慰支持;回憶與死者的美好過往,讓時間治癒在世者的傷痛。
2017/12/26

新聞政策
【王竹語專欄】五大令臺灣長輩不滿的生活狀況,老後樂園不只身體健康更要生活品質!
根據內政部《國民生活狀況意向調查報告》顯示,65歲以上國民對目前生活狀況各層面滿意度,其中滿意度最低的包括社會風氣、社會互信、媒體品質等;而談到最擔憂的問題則是健康跟物價,綜合來說臺灣要邁向老後樂園,政府除了在照顧資源上著力外,生活品質的提升也同樣需要重視。
2017/12/12

心靈加油站
【王竹語專欄】長照人力不足,未來也可以老助老? 《百歲老人蹺家去》:用自己的生命經驗做別人的老師!
瑞典電影《百歲老人蹺家去》男主角艾倫在逃離老人院後,先後遇到許多不同的人以及他們的生命故事,他用自己百歲的智慧不但過得豁達,一路上也開導許多人,更運用自己製作炸藥的才華度過不少危機。也因此提供一個思考點:讓老人幫助老人,透過相似的生命歷程,帶來互助的成就感,甚至改善長照人力不足的問題,是否可行?
2017/11/27

長期照護
【王竹語專欄】女性要服「照顧役」?討論長照的人,是否了解長照呢?
前衛生署長楊志良於《聯合報》發表專論認為:「台灣男性要服兵役或替代役一年,女性平均餘命已超過八十歲,也應該服社會役一年,加入照顧小孩及長照行列,也同時培養自己養育子女及照顧家人的能力。」新聞一出引起許多女性譁然,為什麼我們活得久,就要服社會役一年?這樣的邏輯合理嗎?
2017/11/19

樂活養生
【王竹語專欄】你家爺奶是「智庫型」還是「玩樂型」?五個祖父母角色分析,讓孩子學習銀髮智慧
成為祖父母的喜悅,往往不下於當年成為父母的喜悅,甚至超過許多。他們透過孫子的出生,重溫過去剛身為父母的歡樂,但有些父母因為自己的爸媽實在太寵小孩,導致教養上的落差,反而不太樂意祖父母與孫子相處?其實比起一昧禁止,不妨先觀察自己父母屬於哪一類的祖父母,有助於找到祖孫關係的平衡點喔。
2017/11/18

長期照護
【王竹語專欄】明明沒生病卻老是要子女陪就醫?你家長輩也有「過度依賴」嗎?
依賴是「一方給予,一方接受」;或一個人發覺自己狀態不佳而向外求助。老年人身體狀況變差這是事實,他們缺乏安全需要家人陪伴也無可厚非;但是,如果已經影響到其他家人的生活作息,成為過度依賴,該怎麼辦呢?
2017/11/13

心靈加油站
【王竹語專欄】「我擔心沒有工作收入停止,自己還能照護多久?」明知照顧離職是最下策……卻只能無奈一肩扛
無論臺灣或是全球,照顧的責任有很大比例是落在女性身上,這是不公平的強迫分工。若說男性要負擔經濟,所以女性負責照顧。這又是另一種偏頗,女性難道不能負擔經濟?照顧過程中有些揹負長者之類的工作,男性豈不是更適合?有多少照顧者的心情和我的朋友是一樣的呢?「照顧離職」是逼不得已的下下策!
2017/11/13

樂活養生
【王竹語專欄】預防失智症必看:退休前培養五個好習慣,老了讓你更迷人
2014年《科學人》雜誌引用醫學期刊《循環》的報導,追蹤8800位成年人長達七年,結果發現:每天花4個小時坐著看電視的人,死亡率要比每天花不到2個小時的人高出46%。
早在《莊子‧刻意》中就有這樣的話:「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矣。」老了變成什麼樣的人,決勝點就是在於你的「心態」,從古至今,無一例外。
2017/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