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竹語專欄】想在偏鄉終老到底行不行?遠距醫療/照護開啟長照新契機
【王竹語專欄】想在偏鄉終老到底行不行?遠距醫療/照護開啟長照新契機
城鄉醫療差距到底有多大?舉例來說:雙北醫院與診所有將近6000間,而幅員遼闊的屏東縣加上花蓮縣,卻不到600間。將近十倍的差異,讓人不禁想問:「偏鄉的患者、長者,想在自己的故鄉終老到底行不行?」
王竹語
2018/01/09
瀏覽數 20,685

文/王竹語
當你生病了,第一個可能會想到去家裡附近的醫院找醫生;假設醫院不在住家附近時,生病了該怎麼辦?你可能要搭一小時(或更久)的車程,去更遠的鄉鎮看診,如果住在離島搭船、搭飛機前還有氣候問題要考量。
這是偏鄉居民,每天都在面臨的狀況。尤其偏鄉的人口結構,幾乎都是老人與小孩,老人家上了年紀,都有一些慢性病,需要定期服藥與回診追蹤,但是交通的阻礙加上缺乏照顧人手的叮囑,就很容易忘記吃藥、不吃藥,或是藥吃完了,沒有回診拿藥,這些都可能導致病情加重。
因病而貧,因貧使小病延誤為重症,重大傷病往往拖垮一家的經濟,形成惡性循環;相對的,失能人口也大幅增加,導致長照需求也隨之遽增。但礙於地理環境,交通不便,長照人員聘僱不易,使偏鄉照護問題更加雪上加霜。
城鄉醫療差距到底有多大?舉例來說:雙北醫院與診所有將近6000間,而幅員遼闊的屏東縣加上花蓮縣,卻不到600間。將近十倍的差異,讓人不禁想問:「偏鄉的患者、長者,想在自己的故鄉終老到底行不行?」
好在拜科技所賜,或許遠距醫療/遠距居家照護對偏鄉能有所幫助。
▍ 一、遠距醫療、遠距照護是什麼?
1.世界衛生組織對遠距醫療的定義
專業醫療人員,透過互動式視訊及資訊通訊技術,交換資訊,可以達到包括診斷、治療及諮詢等醫療照護行為,除了醫療行為外,也包含可以增進個人與社區健康效果衛生教育與醫療資訊的傳遞。
2.美國遠距醫療協會(American Telemedicine Association, ATA)的定義
利用經由電子通訊設備,將醫療資訊從一處傳到另一處,並改進病人的健康狀況。
3.「行政院衛生署遠距照護試辦計畫」對遠距照護的定義
所謂遠距照護,即是當醫療或照護專業人員無法與病人或被照護者,身處在同時間、同地點時,用電子傳訊與資訊科技來提供醫療照護。
特別要強調,「遠距居家照護」和「遠距醫療」最大的不同:遠距居家照護不一定會醫療行為。因此傳遞或接收健康資訊的人不全然是醫師,也有可能是使用者本人、家人、護理人員、照護者或其他醫療照護專業人員等。
(圖片來源:istock)
▍ 二、遠距照護與遠距醫療的目的:在地安養,就地老化
1.協助在地老化
家是每個人最熟悉的空間,尤其一旦失能後,都會希望能在屬於自己的場所裡,越久越好,在心裡上,那是種無可取代的安全感。藉由遠距居家照護,使用者(病人、失能者、高齡而有需要者)能夠安全地、有尊嚴地留在家中。
簡單來說,就是「在地安養,就地老化」。
2.消除隔閡與阻礙,促進健康
從尊重部落傳統的角度來說,不同村的祖訓(gaya)如果不一樣,同村的老人家很可能不願意離開自己的村落到另一村的日照中心。即便願意,如果身體狀況不允許,無法走太遠的路、坐太久的車時,怎麼辦?
這時,透過電子科技與通訊的遠距照護就派上用場了!老年人、行動不便、與慢性病患者,在熟悉的環境接受醫療照護服務,同樣可以達到維持、甚至促進健康之目的。
▍ 三、遠距醫療/照護可以提供哪些服務?
1.科技設備顧健康,隨時追蹤、立即救援
以穿戴式的醫療裝置,為患者量心跳、血壓、血糖、體溫等各種生理資訊,再經由網路傳到資料庫儲存。如此一來:第一,家人或照護者可登入資料庫查詢高齡者的健康資料,便於追蹤;第二,程式設定監控,如果血壓連續幾天忽然飆高,或突發性心律不整,立刻發出警訊,必要時啟動救援,爭取黃金救援時間。
2.定位與緊急救援
如果家有失智患者,一定也非常需要科技的協助。比如:當患者外出,逾時未歸,如果症狀尚輕,他可以自己查詢目前位置,並定時回報;萬一陷入恐慌而不知所措,他可以一鍵緊急求救;若還是不放心,可隨時簡易通話;必要時通知相關單位,派遣服務;如此,可謂完全做到遠端守護。
(圖片來源:pixabay)
3.健康諮詢與衛教宣導
家人在照護過程中如有疑問,甚至是被照顧者自己想提問,都可以透過遠距照護獲得解答。另外現在網路發達,錯誤資訊經常訛傳訛,反而使病情惡化。如果醫護端想進行衛教宣導正確的健康概念,可以透過網路隨播隨傳,導正觀念,讓照顧效果事半功倍。
4.互動協助,生活慰藉
根據調查,大約有三分之一的老人,承認自己有經常性孤獨感;四分之一的老人對死亡感到焦慮、不知所措,甚至極度恐懼。曾在新聞中見老人打給消防隊,只是為了有人可以說說話。現在科技進步,除了蘋果手機的Siri,還有一種會聊天的機器人,可以慰藉老人的生活。
▍ 四、縮短距離阻隔,科技打開偏鄉照顧的另一扇窗
1. 運用科技,讓照護更全方位
醫藥與科技進步,國人平均餘命不斷延長,而生活飲食習慣也導致慢性病患越來越多,家人需要付出更多心力及時間注意、追蹤病情。隨著科技進步,程式設定監控與提醒警訊可給家人極大協助。
2. 結合預防醫學,節省醫療成本
透過居家遠距監測系統,醫師及護理人員可以第一時間掌握高齡者狀況,如果血糖有偏高趨勢,就會立刻提醒注意事項,協助個案掌握自己的健康狀況,避免病情惡化,延誤就醫。這麼一來,也會減少住院及醫師診療時間,自然也可以節省醫療成本。
(圖片來源:istock)
▍ 五、爭議與相關問題
雖然說遠距醫療、照護,是目前解決偏鄉長照問題的方法,但仍有限制與不足,最主要為以下二點:
1.維護使用者隱私
遠距居家照護,雖然有其優點與便利性,但案主這端的資料能不能絕對安全,接收資料端的業主能不能確保個資安全,維護案主隱私,這些都是首要考量。
2.醫療糾紛
醫師法第1 1條規定:「醫師非親自診察,不得施行治療、開給方劑或交付診斷書。但於山地、離島、偏僻地區或有特殊、急迫情形,為應醫療需要,得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指定之醫師,以通訊方式詢問病情,為之診察,開給方劑,並囑由衛生醫療機構護理人員、助產人員執行治療。」
就像前面提到,「遠距居家照護」和「遠距醫療」最大的不同是:遠距居家照護不一定必然有執行醫療行為,所以應該不會有治療、開藥或交付診斷書的問題;而遠距醫療,雖然可以進行醫事診斷,但透過電話或視訊問診,與實際問診,可以直接觸摸、聽診等等還是有段差異。
因此有可能使病情誤判,衍生後續的醫療糾紛。這個風險要由醫病雙方共同承擔。
(圖片來源:istock)
大家都聽過「科技來自人性」雖然它確實能有效改善偏鄉長照的窘境,讓更多生活在偏鄉的長輩能在自己的土地終老。但目前為止,仍然不能完全取代人力照顧。
不僅醫療診斷,無法做到完全的精確;陪伴與心靈的安慰,還是人與人實際互動最有效!因此,唯有人力與科技雙管齊下,在地老化才能真正在偏鄉開花。
推薦閱讀:
1. 誰需要幫助,我們就幫助誰-照顧偏鄉的老憨兒:福氣社區關懷協會
2. 如何讓傳統的父母親、老一輩的人說出心底話?用科技拉近彼此的心距離-瑪帛的關懷零時差
專欄作家|王竹語
點此了解王竹語>>
-
【參考資料】
1.吳昌政、林玗錚、孫子傑:〈老人關懷零距離――社區╱居家遠距照護之發展及應用探討〉;《台灣老年學論壇》17期,2013年02月
2.余家杰、徐業良:〈國內外遠距居家照護發展之現況與挑戰〉;發表於「2009 年社區教育暨老人福祉學術研討會」,2009年4月16日,桃園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