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土化靈性照顧的特色
20399 人瀏覽 -
-
2016/05/30
作者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 -
-
文/台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名譽教授 陳慶餘
安寧照顧會訊第87期
疾病進入末期時, 無可避免地將面臨死亡,病人多半為此無所適從,有些人則藉宗教力量尋求安定,或希望能改變現狀;因此,宗教師也成為醫院安寧團隊中不可或缺的成員,協助病人和家屬身心安頓。
台灣的民間信仰向以儒釋道為主,尤其是佛教;安寧緩和照顧在症狀控制之餘,透過與宗教師關係的建立,讓病人接受宗教師臨終開示、說法,以及法門的依持,以產生信願行,希望由外在的追求轉變為內在ㄧㄧ力量的啓發,構成本土化末期靈性照顧特色。
本土化靈性照顧始自1995年台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開辦,接受蓮花臨終關懷基金會及一如精舍委託的研究計畫,進行為期兩年「佛法在臨終關懷的應用及本土化靈性照顧模式」探討。2000年開始培訓臨床佛教宗教師,至2008年成立台灣臨床佛學研究協會,開創臨床宗教師的服務網絡,2011在法鼓山佛教學院召開的國際佛學研究協會(IABS)世界大會上, 提出臨床佛學在安寧緩和醫療的研究報告, 確立以臨床佛教宗教師為基礎的靈性照顧模式。
(圖片來源:Elsie Lin-flickr)
▍ 確立佛教宗教師靈性照顧模式
從2011年8月至2013年6月,台灣臨床佛學研究協會委託台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辦理「緩和醫療居家靈性關懷志工種籽師資培訓計畫」,發展社區安寧志工培訓課程,以因應社區居家安寧需求。
臨床佛學結合了醫療生命觀與佛教生死觀,致力推動安寧緩和醫療及生命教育;借重佛法的智慧,協助病患面對死亡課題,希望為癌末病患找到身心痛苦的最佳解決策略。因此,佛法應用以臨床醫學為基礎,發展出呼應時代潮流的靈性照顧,並將佛教宗教師納入安寧團隊核心成員。所發展的本土化靈性照顧理論與實際經驗,可歸納出:瞭解癌末病人受苦的意義、安寧緩和醫療之死亡準備、肯定生命的意義與價值、臨床說法與助念、法門的臨床應用、終至死亡恐懼之解脫等核心內容。
▍ 依四聖諦 建立五架構
我們並進一步將本土化靈性照顧分成病情告知、死亡準備、感應靈性、依持法門與成佛之道五個架構;以臨床診治為例,依據「四聖諦」原則,分述如下:
1. 從病情發展的過程,根據「五蘊」將病人各種苦分為身體、心理、家庭社會、自然環境和靈性五方面,區分出靈性的「苦」;
2. 依「十二因緣法」,評估四聖諦中「集」的部分,瞭解緣起性空和無常無我湼槃及生死輪迴的道理;
3. 根據「四念住」來設定照顧計畫目標(「滅」的部分)和臨床的效益;
4. 將各種靈性的苦因歸類為六大靈性課題,依照病史逐日記錄, 整理為主觀、客觀臨床表現,來評估其靈性課題種類,擬成照顧計畫,其中最重要的是法門傳授。法門在靈性照顧上的應用屬於法師專業,也是法師應用工具﹔法門執行分為念佛法門、皈依法門、禪定法門、臨終說法與助念、懺悔法門、眾善法門等,觀察並記錄法門療效(「道」的部分)。
臨終階段,若家屬能以適當方式協助,病人可直接獲益。家屬臨終陪伴的角色有三:
1. 照顧者:恰當方式盡力,成為照顧團隊一員;
2. 協助者:瞭解並認同團隊照顧的原則與方法,參與病人的死亡準備;
3. 接受悲傷輔導者:通常家屬的預期性悲傷情緒在病人往生前就開始,如果病人臨終過程中顯得痛苦,或者家屬不知如何因應,來不及在病人往生前盡心照顧或道別,甚至做了錯誤決策,家屬的悲傷往往會持續更久;這時,除了承受失落的痛苦,還會因往生過程的不圓滿,加深自責與遺憾。
宗教師則可扮演生死教育的重要角色,病人一住進緩和病房,即分別與病人、家屬建立關係,給予生死教育引導;病人往生後,持續提供後事協助,如超薦佛事的諮詢,協助家屬陪伴病人往生,並在此過程中完成生死課題的學習、成長。
總之,臨床佛教宗教師專業角色在提供以病人為中心的靈性照顧,近年來基於台灣民眾信仰需求,及時空條件發展成熟,已有愈來愈多宗教師投入,協助末期病人生命品質提升,並達到善終目標。
善終,前提在於靈性平安,它必須達到受苦的意義與面對死亡的準備兩個要件;其次,隨著疾病末期的變化,病人會出現各種靈性課題,例如不能接受病情、不能接受死之將至事實、不甘願、不放心、放不下、做錯了等靈性困擾;到了多重器官系統衰竭與臨終階段,病人的不捨、死亡恐懼、心願未了則成為靈性照顧核心議題。
▍ 靈性照顧、哀傷輔導 阻力化助力
而完成培訓課程的宗教師, 依循建立關係、評估、擬定照顧計畫與執行,必須協助病人調適病情、接受死亡,提升內在力量;臨床服務方面,希望、信仰、連結、脫困、超越、清淨、內在力量等用語,正是宗教師修行、開示、傳法的內涵;符合臨床佛學四句偈「緩和醫療、人間道場、習法傳法、已度度人」。此外,透過對臨終病人的靈性照顧,及時輔導家屬預期性悲傷,化阻力為助力,進一步推廣生命與死亡教育,是近代人間佛教最佳寫照。
作者|台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名譽教授 陳慶餘
*本文轉載自安寧照顧會訊第88期
*更多安寧照護相關資訊>>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安寧療護免費諮詢專線:0800-080-520
—
善終,前提在於靈性平安,它必須達到受苦的意義與面對死亡的準備兩個要件;其次,隨著疾病末期的變化,病人會出現各種靈性課題,例如不能接受病情、不能接受死之將至事實、不甘願、不放心、放不下、做錯了等靈性困擾;到了多重器官系統衰竭與臨終階段,病人的不捨、死亡恐懼、心願未了則成為靈性照顧核心議題。 -
-
-
- ● 關於作者>>
- +看更多作者
-
-
-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
- 自1990年12月成立以來,安寧照顧基金會以協助臨終病人獲得適當之醫療並促進各界對臨終病人之關懷為宗旨,積極推動安寧療護及生命教育的推廣與發展,辦理各式各樣的教育訓練與宣導活動,協助全國各地醫院成立安寧病房;同時,也致力促使「安寧緩和醫療條例」
於2000年正式立法通過,讓台灣成為亞太地區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立法保障尊重自然死亡的國家,幫助末期病患在臨終時刻得已合法選擇不急救,維護臨走前最後的尊嚴。
-
更多福利補助、長照資訊,每日傳遞給您
快來加入愛長照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