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回憶是晚年生活的滋養,當長輩舊事重提時,請與他一起感受生命經驗的光亮-諮商心理師 王嫊淩
22538 人瀏覽 -
-
2017/12/10
作者 諮商心理師 王嫊淩 -
-
你聽過自己身邊的長者敘說過他們如何活到現在的生命故事嗎?是什麼樣的土地,什麼樣的環境下,夜夜年年、分分秒秒的孕育,塑造了他們這個人?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一天一天,一點一點渾然不覺的長大,成長的旅程卻又是一條未知的迂迴又曲折的道路,經歷說不出口的風霜。
花開花落,春去秋來,歲月的考驗,將人們的心靈一層一層的覆蓋,封閉不為人知的心傷、絕望。直到無條件地傾聽,潛伏心靈深處,溫柔的撥開那厚厚的塵,才能一頁一頁翻開生命的書頁,帶著心靈體驗慈悲,穿越生命的流轉。
▍ 隻身來台
「我十九歲從北平(北京)來到台灣,共產黨跟國民黨打得厲害,我們那時候是搭船過來的,但誰知道一出來,就無法通信了。到了高雄就和家人斷了聯繫,當時時局很亂,我一個人在台灣生活,夜裡想家,只能自己哭一哭。」八十五歲的郭奶奶說著說著,眼淚緩緩的落了下來。
「一個人生活不容易,平時到公家單位上班,下班就回家。那時候有人還給我作媒,那個男的就是我後來的先生,那媒人看我們兩個都單身,就給介紹介紹,看看喜歡不喜歡,我看他老實,也想說有個人也好照應,再怎麼樣自己也總想有個家,可以互相照顧,那個時候,日子很難過,但怎麼樣都得過下去。」
郭奶奶哽咽著,繼續說:「開放探親以後,我六十幾歲,聯絡上了我同父異母的弟弟,我女兒就帶著我回北京。跟我弟妹見面後,先祭拜了我爸爸跟我繼母,我弟弟後來告訴我,也才知道繼母生前不斷叮嚀我弟弟,要記得別忘記還有個姊姊在台灣,叮囑他們要對姊姊好。我的弟弟妹妹雖跟我是同父異母,但對我卻是好,他們帶我在北京到處遊玩,買門票當地人會比較便宜,他還幫我買門票帶著我進去。我們至今都還會拿個有畫面的。」
奶奶停下來想了想:「叫視訊,對是用視訊!我們至今都還會視訊。啊呀!真是老了。」
(圖片來源:pixabay)
郭奶奶沉默了下來,繼續緩緩的說:「我後來前後回去了兩三次,但現在腿不行了,就等著回天了!我小時候的每個早晨最愛到街上的早市去吃切糕,那是紅豆跟棗子還有麵粉做的,一個大大的圓餅,用刀子切片,我都會買幾片當早餐吃。現在都吃不到了,變化實在太多了,不一樣了。城牆拆了、胡同少了、幾個建築都沒了,以前是馬車在路上跑的,那時候還有很多修理馬蹄的店;現在,馬路上都是車,還有捷運了。」
「但唯一不變的是我小時候住的平房,四合院還在,腦袋雖然是糊塗了,但住在那平房裡的生活的日子都還記得。大伯、三伯、四伯和我們一家人住在一起,我們堂兄弟姊妹,經常就在平房的後院玩耍,那日子可是熱鬧的呢!」
平時安靜的郭奶奶,談起了自己的小時候,像是一個活潑的女孩。驀然回首,她明白這一生也真是幸運了,小時候沒有了母親,繼母卻是那麼的疼愛她,同母異父的弟弟對待自己就像親姊姊,這份情感對郭奶奶來說最是珍惜。
▍ 回顧並不是「想太多」
一介草民,誰能預料到一場國共內戰,竟是郭奶奶十九歲以後與自己的父母從此天人永隔?隨著時代與歷史殘酷的推移,離家後,沒有家人的照顧,帶著希望千辛萬苦到台灣,她獨自在台灣生活的點點滴滴,最後是在台灣落地生根了。
可那兒時生活卻始終歷歷在目,一個思念父母的重要途徑與連結,一個曾經是郭奶奶出生的地方,總該是落葉歸根,在台灣生活近七十年,成了日久他鄉是故鄉,以一句「再回去住也不適應了」,歲月的殘忍,輕描淡寫的要人們記得已經回不去了。
日常生活中,當我們聽著長者訴說著過往的生命故事時,你會如何回應?「又來了,故事又要重複說了?」、「阿嬤不要想太多,那些事已經過去了。」告訴長者要快樂,是很容易的,告訴長者他要加油,也是很自然的。
然而,當我們用一句「別想太多」回應時,我們將無法聽見他們生命背後,如何從過往走到現在。我們將無法看見他們當鄉愁又犯時刻,最喜歡吃的食物是他們切割不斷的心靈臍帶,有著童年的味道,有幼年的純真。
(圖片來源:pxabay)
如果我們只告訴長者,過去的已經過去,沒什麼好說的,我們也無法跟著郭奶奶一起感受在飄揚過海中探險未知,只為了在戰亂中尋找生存下來的希望,保住自己的性命,努力活下去。如果我們告訴長者,人生應該要樂觀,我們也將無法共同陪伴著他,看見自己身上所擁有的堅韌生命力,能夠如何不斷的揮灑在人生的樂譜中。
▍ 落葉歸根
華人文化重視家族的團結與延續,但時代的遷移,科技的進步,外在世界日新月異的在改變,家庭結構也悄然的在變化,安養中心林立、日照中心滿足了照顧者喘息的需求,長者的生活有了更多的選擇。
然而,不變的卻是在靜夜之後,失眠的那一刻,塵年往事不聽話的浮上心頭,帶著人們一起慨嘆那事過境遷的日子。長者走過的漫漫長路,卻不是每個人都那麼幸運的有機會侃侃而談。他們的肉體直接經驗這個世界,雖然這樣的經驗之流,往往是模糊的、片斷的,然而,如有機會讓長者藉著說出自己的生命故事,就有機會理解自己;也就能透過生命故事重新與自己的心靈相遇。
讓長輩透過說出自己的故事,生活的意義才得以彰顯明白;藉由閱讀自己的歷史,談談自己的往事來理解生活。往事雖然只能惦念,但在惦念中讓長者可以再次感受過去年輕的自己,一幕一幕的呈現,或許那裡頭有些懊悔、裏頭有些失落。
但透過垂垂老矣的自己,和過往的自己再一次連結,在有故事的脈絡之下,經驗過往並發現新的意義。藉由擁抱著懊悔,原諒已經盡力的自己,疼惜著失落,善待內心的悲傷,從中看到不同的意義,讓惦念成為遲暮之年中的滋養。
(圖片來源:pixta)
本文經王嫊淩同意後轉載,原刊登於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
繼續閱讀:
1. 請別以「沒用的老人」來形容自己,我渴望聽你分享人生-諮商心理師艾彼
2. 和老爸老媽聊天沒話題嗎?或許可以「採訪」他們的童年
諮商心理師|王嫊淩
點此了解王嫊淩>>
• 「為何母親不和我說話?」-子女該如何面對與調適父母的老去
• 有尊嚴的遲暮之年:聆聽與引導長者填滿生命的空白處
—
日常生活中,當我們聽著長者訴說著過往的生命故事時,你會如何回應?當我們用一句「別想太多」回應時,我們將無法聽見他們生命背後,如何從過往走到現在。我們將無法看見他們當鄉愁又犯時刻,最喜歡吃的食物是他們切割不斷的心靈臍帶,有著童年的味道,有幼年的純真。 -
更多福利補助、長照資訊,每日傳遞給您
快來加入愛長照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