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癌症,你需要擁有的三種態度-《破解癌症》
面對癌症,你需要擁有的三種態度-《破解癌症》
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說:「你就是自己最好的醫師。」身體是你的,病也是你的,沒有最好的療法,也沒有最棒的醫師,只有回歸自己,做自己的醫師,認識身體古老智慧中的自我療癒系統,輔助它、強化它,就是好的療法。
新自然主義
2018/07/07
瀏覽數 27,330

作者/黃鼎殷 醫師
▍態度一:早一點面對症狀
早一點面對疾病不如說早一點面對症狀,了解身體出現症狀的背後意義,並且運用我強調的身心靈治療模式,讓身體這個全世界最好的醫院,啟動最好的自我療癒系統,使它強大而快速地驅逐疾病,而不是漠視症狀,並且逃避它。
很多有頭痛症狀的人,幾乎都可以脫口而出要服用百服寧,使用這些藥物的人非常多,因為大部分人都希望症狀的解除越快越好。但是頭痛到底是因為睡眠不足?還是有腦瘤?一旦這種因其他疾病而引起的疼痛症狀被壓抑,緊接而來的就是更嚴重的病找上你。
如果能夠早日面對你的症狀或疾病背後的意義,並且找到正確的醫療方式,對你人生的促進是會有幫助的,整個生活的活動或品質都可以得到提升。比方說,花力氣來生氣或花力氣去聽一場音樂會,就這二件事所耗的能量而言是沒有差別的,但是應該沒有人會認為生一場氣比聽音樂會來得好。
所以我們應該更要早期面對疾病,而不是將能量花在疾病、痛苦或不幸上。為自己負起應該負的責任:該領悟的人生意義,該調整的生活心態與型態,以及該學習的功課。
▍態度二:正視西醫診療,並尋求第二意見
我是西醫出身,有很多跟我一樣從事自然醫學的朋友,他們都反對西醫治療,但是我並不反對西醫,就我而言,我遵奉的是自然醫學的不分主客二元、不對立、不對象化的態度。
現在歐美有一種面對癌症這種重症的態度很風行,就是尋求第二意見(second
opinion)。在歐美看醫師很昂貴,不像台灣因為健保給付的關係,看病對一般人來說並不構成太大的負擔,所以很多病患喜歡到各大醫院去看病。
(圖片來源:pixta)
但是台灣醫生看診時間大約僅有三至五分鐘,所以連第一意見要聽到也不容易。反觀歐美的醫生,他們診察每位病人都需要一到二個小時,而第二意見就是由另一個醫師的角度來診斷你的疾病。
在台灣,隨便一個小病,例如感冒,醫生就可以為你開很多藥,但是美國或歐洲並沒有這樣的現象。很多使用自然療法的人,經常忘記西醫的好處,西醫的好處至少可以幫你進行科學的檢驗,並且提供你他們專業的意見,你也可以考慮他們給予的療法建議。
台大醫學系的系風對於醫學有一句很好的註腳:醫學是一門藝術的科學(Medicine is the science of art.),這說明了醫學不是修車,裡頭有藝術的成分。什麼是藝術的科學?就是明白科學是有其侷限的,加上對人生真善美的追求,生病求治也可以成為一種藝術的呈現。
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說:「你就是自己最好的醫師。」身體是你的,病也是你的,沒有最好的療法,也沒有最棒的醫師,只有回歸自己,做自己的醫師,認識身體古老智慧中的自我療癒系統,輔助它、強化它,就是好的療法。
▍態度三:了解疾病帶來的身心靈淨化與提升
人生唯一而且第一重要的事,就是體驗我們自己的生命,而生病的時候,正是最好的契機,它讓我們回到自己曾經中斷的生命學習之旅。原生家庭給了我們很多必須學習的功課,但是我們的人生絕不能陷在原生家庭的許多情結與設定裡,學習面對它、無條件地接受它,不抵抗,也不逃避,如此要將疾病轉化為健康就變得非常容易。
縱使身體的疾病已經很難醫治,至少在死前仍然可能擁有平靜與較好的生活品質。
(圖片來源:pixta)
我曾有一個病人,每當我快要治好他的疾病時,他就不見了。一方面是他較健康了,覺得自己又有本錢可以揮霍了;一方面則是他不習慣健康時的高能量狀態。我想,這是因為高能量的狀態違反了他頭腦的設定。
他曾說過:「我的父母都比我年輕就死了,我怎麼可以好起來呢?」因為這個理由,每幾個月,這個病人的症狀就又會重複出現,他一直陷在這樣的循環中,這就是設定的問題,它是可以被解除的,因為它的起源是內在設定所造成的一種思想毒素。
當一個人想要終結自己的生命,通常是因為這個人發現自己的生命沒有意義,
所以想要早點死去,以為早死早超生,但他不知道這麼做沒有用,也無法提升自己的生命品質。比較聰明的作法是,必須讓人類整體的意義感進入生活中,這也就是宇宙願力。
生命是個奧秘,生病也是個奧秘。生老病死,人生無常;可貴的是,在這無常中,只要你全心接受它,生病的過程本身就會轉換成不可思議的遭遇。
繼續閱讀:
1.「依照世間的規矩盲從地過生活,絕對得不到幸福。」90歲的修一如此認為
2. 內心有很多重擔嗎?請你一定要「說出來」
更多《破解癌症》的文章:
《破解癌症:癌症是「症」不是「病」黃鼎殷醫師的身心靈整合療法》作者/黃鼎殷
本文經新自然主義出版社同意後轉載,本書更多的精彩內容,請按此了解
―
愛長照謝謝您長期的支持,如果您對內容有任何疑問,或想提供更多更新的長照資訊給我們,歡迎聯絡我們: service@ilong-termca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