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什麼會生病?思考臺灣的阿公阿媽年輕時吃什麼-《吃錯了,當然會生病!》

    16311 人瀏覽
    阿公阿媽時代吃的都是沒有污染的「有機飲食」,因為農藥、化肥尚未發明,工廠也極少。吃的都是「完整食物」,未經加工,沒有人工防腐劑之類的添加物。
     
    作者/陳俊旭
     

    台灣老一輩人的體力、精力、毅力,是現代年輕人望塵莫及的。以我的父親為例,小時候要去八里吃中元普渡,可以扛著椅子,從林口出發,中午吃完,再走回來,估計來回步行二十五公里。現代的年輕人,連三個站牌的路程都要坐公車,更何況長途跋涉。
     
    以前的人雖然物質不豐裕,但卻很少聽說有什麼慢性病。他們到底是吃什麼,為什麼會這麼「勇健」呢?我們如果要解決現代人
    慢性病的問題,必須了解阿公阿媽時代的飲食習慣和內容,研究他們都吃什麼?怎麼吃?什麼時候吃?以現代醫學與營養學來分析,一定可以洞察其中的奧秘。

     

    ▍零污染的有機飲食
     
    首先,阿公阿媽時代吃的都是沒有污染的「有機飲食」,因為農藥、化肥尚未發明,工廠也極少。吃的都是「完整食物」,未經加工,沒有人工防腐劑之類的添加物。以前的人,幾乎不吃零食,每天三餐吃的,是自己種的青菜與稻米。
     
    勉強可稱為零食的,就是路邊的野花野果。想打打牙祭,就到溪裡面抓一些魚蝦螃蟹之類,或是摸蜆、挖泥鰍。

     

    以澱粉為主食
     
    日據時代,由於大家都很窮,主要的飲食是以澱粉類為主,肉類吃得非常少。每天三餐的內容大概是:三分之二白飯、三分之一青菜,是名副其實的「吃飯配菜」。
     
    青菜捨不得用油炒,通常是用水煮成湯,再加點豬油在湯上面。最常吃的是大白菜或甘藍菜,因為便宜。每戶人家多少會種些番薯葉、竹筍、蘿蔔之類的。菜脯、鹹菜、豆腐乳等,又下飯、又便宜、又耐久,是常見的配菜。
     
    值得注意的是,早期台灣人雖然吃高澱粉飲食,但因為配合高運動量的生活型態,所以能常保健康。

     

    油脂的來源
     
    蛋白質吃得少,當時的人,對肥肉有本能的渴求,深深體會到油脂與蛋白質的重要,懂得在白飯上拌一些豆豉或豬油,如此才比較不容易餓。經濟好一點的,可以配一點滷碎肉、醃豬肉、小魚乾或小卷之類,但是份量還是很少。
     
    飲食文化
    (圖片來源:photoAC) 
     
    每天能吃到瘦肉或肥豬肉的人,非常令人羨慕,通常要不因為家裡很有錢,要不就是因為到有錢的地主家去做農活,地主提供的午餐會有一點肉。
     
    以前的人油脂主要來源是豬油,通常是買肥豬肉,在家用鍋子把它炸成豬油與豬油屑。豬油約可保存一、兩個月。豬油屑很香、很下飯。以前的肥豬肉因為沒有抗生素、荷爾蒙、環境毒素的殘留,所以比較衛生。由於吃的蔬菜很多、運動量很大,會抵銷豬油對健康負面的影響。這點會在第五章做詳細說明。

     

    蛋白質的需求
     
    由於肉吃得比較少,所以以前的人身材都比較瘦小。雖然農家都會養雞、養鴨、養鵝、養豬,但通常要等到逢年過節,例如殺豬公拜拜、初一、十五拜拜、婚喪喜慶、冬令進補、過年、做月子⋯⋯等等,才有機會補一補。
     
    但是,對蛋白質的渴求是與生俱來的,因此一般人除了會從較便宜的豆腐、豆乾、豆籤取得蛋白質之外,早期的台灣人也養兔子、捉蛇、捉青蛙、捉鳥、捕水果狸或到水裡去捉魚蝦來補充蛋白質。
     


    零食是節慶的點綴
     
    當時的人,只有在過年時吃得到糖果、餅乾,中秋節可以吃一點月餅,或者有人結婚時吃一點喜餅,除此之外,平時是沒有什麼零食可吃的。倒是自己種的或野生的水果很多,例如土芭樂、土芒果、番茄、百香果、龍眼、橘子、楊桃、柚子⋯⋯等等,這些倒是非常有益健康的零嘴,可以提升免疫力、自癒力、抗氧化、抗發炎、補虛或去火。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一般人過的都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每天天未亮或才剛亮就要起床,家中的長媳或長女,先是拎著全家大小的衣服到溪邊洗衣服,洗完後再回家煮早餐。早餐約六點吃,中餐十二點吃,晚餐則須趁著太陽還未下山、約五、六點吃完。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圖片來源:pixabay) 
     
    吃完洗個澡,在庭院納涼,約七、八點就上床睡覺了。如果是農人,因為做農事必須有體力,早餐通常吃乾飯,晚餐則吃稀飯,一方面省錢,一方面也不用吃太飽,因為兩三小時後就要睡覺了。
     
    半個世紀以前的台灣,是個淳樸的農業社會,人口中大部分是農民。「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之後,大部分人都有一點田地,除了種稻、種茶等經濟作物外,也種菜、養雞、養豬、養牛,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

     

    ▍大量勞動、大量活動
     
    農業時代的台灣人體能活動非常大。當學生的,吃完早餐就要走路上學,走半個小時至一個小時是稀鬆平常的事。放學也是走路,回家後也要幫忙放牛、擔水、曬榖子⋯⋯等等。週末與暑假,基本上是幫大人做事。
     
    大人則更忙,要播種、耕田、收割、曬榖⋯⋯等等,一年四季忙不完,都是非常耗費體力的農活。家裡的事則由家庭主婦負責。
     
    如果不是農人,由於工業化不夠普及,即使住在城市的生意人,出門也是走路或騎腳踏車,活動量也不小。大量的體能勞動,使以前的人身體的運作非常有效率,肌肉紮實,關節靈活,內臟健康,一切保持在最佳狀態,不容易生病。
     


    ▍從嬰幼兒時期就很健康
     
    由於環境與食物未受化學污染,孕婦體內幾乎沒有毒素殘留,所以胎兒從在子宮裡,就在比較乾淨的環境中成長。當時沒有奶粉可以泡,也沒有鮮牛奶可喝,嬰兒出生後只吃乾淨的母奶,可以持續吃到一兩歲。嬰兒的副食品大概在五、六個月大時開始吃。
     
    傳統的台灣人沒有喝牛奶的習慣,也不大吃牛肉,更沒有乳酪或奶油這些洋玩意兒。嬰兒的副食品,大致上就是稀飯、番薯、豆漿、蔬菜之類的天然食品。
     
    因此,在農家長大的小孩,塊頭雖小,但身體結實,耐力很夠,抵抗力比較強,很少有自閉症、過動兒、腦性麻痺、心臟缺損⋯⋯等等現在常見的幼兒疾病,長大後也不容易得到氣喘、過敏、自體免疫、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疾病。這些都與嬰幼兒營養有關,近幾年,國外許多醫學研究也都證明了這一點。


     




    繼續閱讀:
     
    1. 七大飲食原則,讓老人營養滿分、健康呷霸二!
     
    2. 健康飲食能延緩端粒縮短(老化)

     
    更多《吃錯了,當然會生病!:陳俊旭博士的健康飲食寶典》的文章:
         



    《吃錯了,當然會生病!:陳俊旭博士的健康飲食寶典》作者/陳俊旭
    本文經新自然主義出版社同意後轉載,本書更多的精彩內容,請按此了解

     


  • 更多福利補助、長照資訊,每日傳遞給您
    快來加入愛長照Line↓


        


愛長照謝謝您長期的支持,如果您對內容有任何疑問,或想提供更多
 新的長照資訊給我們,歡迎聯絡我們:service@ilong-termcare.com
  • 愛長照定位:解決照顧者疑惑的社群、整合長照專業者的論壇、關心長期照顧者的媒體
  • 愛長照宗旨:希望,互助,愛心,陪伴
    • 愛長照訂閱電子報
    • 追蹤愛長照
© 2016 i Long-term care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