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鳳專欄】不想住老人院,只想住家裡?要看住家附近有沒有「多元服務中心」
【朱國鳳專欄】不想住老人院,只想住家裡?要看住家附近有沒有「多元服務中心」
過去房地產業流行一句名言,選屋要看location、location、location(地段)。我認為,中年後的選屋,主要看附近是否有「長照多元服務中心」,因為它是你未來能否在地老化最重要的關鍵。
前資深媒體人 朱國鳳
2018/09/04
瀏覽數 23,152

八月間,我參加了一場臺北市首座高科技智慧長照大樓正式啟用的記者會,臺北市長柯P致詞時說,「我曾經參觀過老人院,老人院給我的感覺,就像老人集中營,老了以後,我才不要住那裡咧!」
老後變弱,不想住老人院,那要住哪裡?柯P與大家的心願,當然都是住自己的家裡。
但是想要實現在地老化、在宅老化,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就是社區附近要有一個多元支援的據點,當天記者會啟用的「復華長青多元服務中心」,就是以多元支援為目標。
以下是我做的模擬案例,周奶奶失智、周爺爺也已經年高體弱。兒子周先生白天要上班,如果讓爺爺來照顧失智的奶奶,顯然會險象環生。
於是周先生可以選擇送周奶奶到「復華長青多元服務中心」內設的日照中心,白天有專人照顧。周爺爺中午時可以到同棟樓的一樓去共餐,餐後還可以到樓上的社區關懷照顧據點,參加一些健康促進的課程。
周奶奶也可以在某些時段,到一樓的「照顧咖啡館」,透過專業的協助,化身為咖啡館的「員工」,以延緩失智的退化。周先生更可以在這間咖啡館裡,獲得喘息與關於長照的各種諮詢。

(圖片來源:photoAC)
如果要去外地或外國一段時間,周先生還可以申請將周奶奶送來這裡做短期夜宿。社區有了這種多元支援,兒子周先生才有可能「以一打二」,兩老也才有可能在地老化,而不是被力有未逮的家人送到養老院。
▍老屋活化,變身為更「聰明」的多元服務中心
這間煥然一新的「復華長青多元服務中心」,其實是由一幢民國五十年代的公家宿舍改裝而成,用現代的術語形容,叫做「老屋活化」。
從一幢近似廢墟的老建築,化身為長照的多元服務據點,我對於變身與整合的過程,充滿了好奇與關心,因此特別採訪了主管單位:臺北市社會局老人福利科長葉俊郎。
葉俊郎表示,這幢建築的前身是稅捐稽徵處的宿舍,原本的規劃是要做老人住宅,由於量體不符合規模經濟,也不符合在宅老化的趨勢需求,因此改朝日照中心的方向進行。
但是要讓老屋活化,不只是動動拉皮手術就好。葉俊郎表示:「必須要先經過耐震度評估、地質鑽探、地質改良工程,而後才是整體空間的改造,因此費時約三年多」。
如果選擇全部打掉重建,雖然速度較快,但是新建預算也會比改建多了三倍有餘。我聽了不禁點點頭,由於高齡人口越來越多,社福預算也會不斷暴增,只有善用可貴的社福預算,才是王道啊!

(圖片來源:臺北市社會局)
改建工程完成後,透過招標作業,由「健順養護中心」取得經營資格。剛開始的定位是「日照中心」,後來改採「多元服務中心」,在這段整合之路上,發生了更多的故事。
復華長青多元服務中心主任李梅英表示,健順養護中心已有21年的歷史,一直在思考,日照中心還有沒有新的經營模式?是否有整合更多功能的可能性?
由於主管官署北市府也是抱持著開放態度,願意接受新實驗的精神,產、官之間已有默契,這時學界也適時貢獻創意的建議。
文化大學社福系教授陳正芬認為,如果只是單純的日照中心,性質會較為封閉,因為能夠服務的對象,只有三十幾個家庭。但若進一步成為社區服務據點,與社區產生更多的連結,影響力才能更加擴散。
陳正芬建議,可以與家庭照顧者關懷協會(簡稱家總)合作,導入「照顧咖啡館」的功能,於是才有臺灣首家與日照中心結合的「照顧咖啡館」的誕生。一樓也因此進行變更設計,從原本的社區共餐據點,進一步結合「照顧咖啡館」。
▍一杯50元的美味咖啡,輕鬆了解長照的挑戰與資源
家總秘書長陳景寧指出,目前有長照需求的家庭,主要有兩大求助管道:長期照顧管理中心與家總。前者主要是提供居家照顧資源的安排,後者可以提供更全方位的諮詢與協助。
長照2.0雖然提供很多資源,但是大多數家庭不知如何運用。家總為此培訓了所謂的「長照教練」,每一位前來「照顧咖啡館」的照顧者,都會被帶到一堵「黑板牆」的前面。
這堵牆上的圖示,可以讓照顧者迅速了解,在未來漫長的照顧期間,可能會經歷哪些狀況與挑戰,以及可以獲得哪些的資源協助。
值得一提的是,這間照顧咖啡館還提供一套帶有復能性質的咖啡課,也就是專為輕度失能、失智長者規劃的「煮咖啡」、「店員服務」及「烘焙」等職能課程。
臺北市職能治療師公會理事長柯宏勳解釋,職能治療師會將煮咖啡等動作與動線,拆解到輕度失智者、失能者也能輕鬆上手。譬如前述模擬案例中的周奶奶,才有機會扮演咖啡館的「員工」。
於是輕度失能、失智長輩也能重新融入社會,感受到被需要的生命價值。甚至會開始主動關心,「今天是星期幾?」、「現在是幾點鐘?」,因為長輩準備要上工了。
當長輩不再陷入一個只是「被照顧者」的角色,而是對社會仍有貢獻的工作者的角色,自然有助於延緩失能、失智的退化。

(圖片來源:pexels)
負責照顧咖啡館設計工程的定川空間設計負責人李昌諭也說明,館內除了要營造明亮、溫暖的氛圍,還必須考慮一些設計的細節。
譬如提供帶有扶手的椅子,方便長者起身;桌椅與地板採取對比色,讓視覺變弱的長者容易辨識;桌角採取圓弧設計,避免長者碰撞受傷。
但是陳景寧強調,這是一間人人都能走進來、也都樂意走進來的咖啡館,「因為人人都會是照顧者,不是現在、也是未來」。
一杯50元的咖啡,提供的不只是片刻的美味享受,更是了解長照資源的輕鬆窗口。
2、3樓部分,提供「小規模多機能」服務,也就是不只有日照中心,也提供居家照顧服務及夜間住宿服務。其中2樓是專供失能長者、3樓是專供失智長者,為此復華長青多元服務中心還特別導入AI智慧科技系統。
讓有需求的長輩,配戴一種智慧裝置(Beacon),有助於大數據的蒐集與分析。大樓門窗也裝設安全感控的感應器,當開窗超過10公分的警戒範圍,系統就會自動啟動警訊通報。否則就如柯P所形容的:「可能老人跑了一半,都不知道」。

(圖片來源:pexels)
復華長青多元服務中心副主任黃冠評也介紹長輩夜宿時的安全裝置,當長輩離床時,除了會有警示聲通知值班人員,房間燈光還會自動啟動,可以避免長者跌倒。
復華長青多元服務中心還與開南商工的老人照顧科進行實習合作,年輕學子可以第一線獲得照顧老人的知能。青銀密切互動,也有助於長者的情緒。
復華長青多元服務中心,可以說是多種團隊通力協助下的成果。我衷心期盼,未來各地能有更多類似的多元服務中心繼續「長」出來。
過去房地產業流行一句名言,選屋要看location、location、location(地段)。我認為,中年後的選屋,主要看附近是否有「長照多元服務中心」,因為它是你未來能否在地老化最重要的關鍵。
✔ 復華長青多元服務中心的樓層規劃
1樓:照顧咖啡館、社區共餐據點
2樓、3樓:小規模多機能(日照中心、夜宿喘息、居家照顧服務)
4樓:社區關懷照顧據點(類日托、教室)

(圖片來源:photoAC)
繼續閱讀:
1. 公共托老中心(日照中心)很貴嗎?政府補助別錯過
2. 「別再逼迫長者了,讓他想做什麼,就能做什麼!」-一間沒有課表的日照中心
專欄作家|朱國鳳

點此了解朱國鳳>>
—
分享
文字
100%
120%
140%
Related Articles
延伸閱讀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