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資深媒體人 朱國鳳

心靈加油站
【朱國鳳專欄】當老父母要來小住時,兒孫會有什麼反應?從兩部電影說起
或許忙碌的兒女們會想,這次沒空陪伴老父母出遊的內疚,可以靠下一次的團聚來救贖。但是片中有一句台詞:「我以為我們還有很多時間」,結果就像片中的櫻花一朝如雨飄落。
2019/05/06

長期照護
【朱國鳳專欄】「老後最想住哪裡?」不要只想到優雅,更要想到衰弱
衛福部已經開始推動「全民健康保險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譬如臺北市也有所謂的「藍鵲計畫」,也就是醫師到行動不便的患者家中看診。
2019/04/22

長期照護
【朱國鳳專欄】獨居老人,要如何搞定膳食需求?從燒焦的鍋子談起
居服員的高流動率,以及替補人力的青黃不接,我意識到,居服員不能是唯一選項,我必須再幫母親找替代方案,也就是社福機構提供的送餐服務。
2019/04/03

長期照護
【朱國鳳專欄】《老大人》的悲傷結局,要如何改寫?需要兩代早一點思考
三代同堂,其實是最理想的長照模式,卻也是最難以實現的模式。親子關係、兩代相處產生的無形壓力,往往是其中的重要癥結。
2019/03/25

樂活養生
【朱國鳳專欄】102歲老爸,要把75歲兒子送進養老院?有笑有淚的百歲人生智慧
達特利爺爺是希望兒子能因此感受到,人生其實充滿著各種美好,大自然的珍賜,就是其中一種。即使已經進入暮年,也要懂得享受生命,而不是擔憂生命。
2019/03/11

長期照護
【朱國鳳專欄】是誰讓老人摔出輪椅?記住5個好習慣,讓長輩快樂出門、安全回家
如果是緩速前進,即使前輪被路面空隙或凹洞卡住,被安全帶保護住的老人,不會摔出輪椅,輪椅更不可能前傾。但若是快速前進,輪椅重量與老人重量加計產生的重力加速度,就可能釀成輪椅帶著老人一起傾覆的慘劇。
2019/03/02

心靈加油站
【朱國鳳專欄】《微霞與桑榆》讀後感,跟著陳亮恭醫師思索變老的智慧
亮恭醫師也在書中指出,很多研究顯示,「老化的過程中,心理上的老化,早於生理上的老化,而且高度影響往後的生活」。他在高齡醫學門診中,接觸大量的病例,也發現到,「臨床上最難改變的,就是心態」。
2019/01/29

長期照護
【朱國鳳專欄】失智≠悲情,看三個生命鬥士與失智症「優雅共舞」
雖然失智病友往往苦惱近期記憶失靈,但是林添發爺爺善用早期記憶,將兒時學會的日語當成專業,固定教授日語會話;到了耄耋之年,奮進取得學士與碩士學位。
2019/01/22

長期照護
【朱國鳳專欄】失智老媽從暴躁轉回慈祥,原來是有「魔法師們」的照顧與陪伴
失智症就像是「一場漫長的告別」。如果家屬懂得尋求專業居家照顧團隊的協助,在漫長的告別過程中,或許仍然能留下很多溫馨而珍貴的回憶吧!
2018/12/26

長期照護
【朱國鳳專欄】兩位中風長者,為何命運大不同?關鍵在是否獲得「社區整合照顧服務」
社區整合照顧服務,集結眾多專業資源,當然也會耗費更重的社會成本,為了能夠讓財務永續承擔,最好不要「用大砲打小鳥」。應該優先運用在:1.高緊急需求者、2.弱勢的多重需求者、3.偏鄉長者。
2018/11/22

長期照護
【朱國鳳專欄】一人住院、全家跳腳?有這種服務的醫院,可以減輕陪病負擔
在高齡化與少子化的趨勢下,只能期待兒女當守護,而不是當看護。如果要避免「一人住院、全家跳腳」的窘境,未來當有住院需求時,最好還是優先找有實施「全責照護」、且有通過評核的醫院吧。
2018/10/31

樂活養生
【朱國鳳專欄】想要抱團共老?如果你有這些習慣,可能會被「謝謝再聯絡」
如果未來對於「抱團共老」有所期待,就有必要更深入了解,哪些習慣容易產生嫌隙?哪些習慣,可能會被共老團列為「拒絕往來戶」?
2018/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