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制度下的就醫關鍵5分鐘:患者如何自保-《蒼藍鴿醫師告訴你》

健保制度下的就醫關鍵5分鐘:患者如何自保-《蒼藍鴿醫師告訴你》

面對這樣的醫療生態,民眾該怎麼辦?我的建議是:找到自己信任的家庭醫師,固定回診,減少「逛診所」、「逛醫院」的頻率。

原水文化

2018/12/23

瀏覽數 17,136



文/吳其穎
 

相信「等了半小時,進去診間卻只有5分鐘」是許多人看醫生的經驗。
 
許多人會因此而抱怨,卻很少人會再進一步想:如果一個人看5分鐘,我都要等半小時了;那一個人看15分鐘,豈不就等到天荒地老?如果像
牙醫治療病患一樣,每個人20分鐘起跳,那恐怕連診所都要走向全面預約制度,屆時身體不適而臨時想加掛都有困難。
 


▍健保制度下的醫療生態:病患如何自保?
 
在全民
健保的制度下,相對便宜的醫藥費、極高的醫療可近性、不確實的分級醫療制度(詳見上一節)、再加上看病喜歡「貨比三家」的民眾,造成醫院及部分診所的門診流量非常的高。
 
一個早上、下午或晚上的診,病患數量動輒20~30人以上。簡單的算術就可以得知:一診30人,每位病患5分鐘,就至少150分鐘,也就是快3小時的看診時間。
 
如果一位病患看10分鐘,看診時間就會超過5個小時,也因此早上的診常看到下午,下午的診常看到晚上。患者等到不耐煩,醫師更是身心俱疲!
 
當然會有人問,既然時間有限,為何不限制病患掛號人次,以保障每位病患的看診時間呢?各位也別忘了,現在的醫療越來越「財團化」,大部分醫師都是受雇在醫院體系或診所體系下,是財團的「搖錢樹」之一。
 
既然是受雇者的角色,自然就會被高層要求績效,有些醫院甚至會訂出績效未達多少就扣薪的標準。在這種背景下,許多醫師也是左右為難。既想要多花一點時間回答患者的問題,卻又受制於高層對於績效的規定。
 
醫療
(圖片來源:photo AC)
 
面對這樣的醫療生態,民眾該怎麼辦?
我的建議是:找到自己信任的家庭醫師,固定回診,減少「逛診所」、「逛醫院」的頻率。會給這樣的建議,可以從幾個層面來談:
 
第一,長期固定看相同的醫師,醫師會對這位病患的身體狀況有較佳的掌握度。
 
第二,由於建立起信任關係,雙方會有比較好的互動,對於患者的疑問也比較會詳細解釋。
 
第三,有些疾病一開始並不容易診斷出來,例如初期的闌尾炎(俗稱盲腸炎,詳見本書第2-3節,第125頁),肚子痛的症狀會跟腸胃炎類似,並不容易準確判斷。

 
因此若患者吃了幾次的藥沒有好轉而回診,原本的醫師就會升起警戒心,往其他症狀相似的鑑別診斷思索,因此正確診斷的機會便大大提升。
 
但如果對第一位醫師不信任,而改找其他醫師的話,第二位醫師因為不了解疾病一開始的表現及治療反應,變成一切又要重新檢查,對病患未必是較好的選擇。
 

 

▍蒼藍鴿醫學急救站
 
對於診所或醫院的受僱醫師,其實更像是勞工的角色(且尚未被納入勞基法),對於工作的自主權有限。
 
一診要在多少時間內看多少病人,領多少薪水等事項,其實高層都有規定,有時實在是身不由己。
 




繼續閱讀:
 
1. 換藥後藥效變差? 健保署:請醫師重新調整
 
2. 您厝邊的好醫師—談家庭醫師-揚生慈善基金會

 
更多《蒼藍鴿醫師告訴你》的文章:
 
 
 
 
 
 
 

蒼藍鴿醫師告訴你:90%攸關性命的醫學常識,沒有人教!》
作者/吳其穎
本文經原水出版社同意後轉載,本書更多的精彩內容,
請按此了解
原水文化

原水文化

出版媒體

人生對自己最大的承諾就是擁有健康美好生活, 城邦「原水文化出版」以其長期在保健領域耕耘的精神, 與您一起攜手相伴美好熟齡生活。

分享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 item.title }}

{{ item.desc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date }}

瀏覽數 {{ formatNumber(item.views)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author.subtitle }}

{{ item.author.desc }}

分享

Most Followed Articles
你可能會喜歡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讀取中

訂閱電子報

必填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

送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