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防疫期加強理財規畫
利用防疫期加強理財規畫
最重要的是做好資產配置。疫情爆發至今,各行業復工狀況不如預期,原物料無法順利出貨,導致全球進入斷貨、斷料、斷鏈的窘境,而即將面對忘卻風險過於集中所帶來的經濟風暴。
Smart智富
2020/05/17
瀏覽數 6,693

文/廖一聰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以下簡稱新冠肺炎)來勢洶洶,這對小老百姓的你我,在個人或家庭的理財規畫上可有啟發?在理財規畫上我們應該重視些什麼,才能在未來再面臨重大疾病或意外事件時,不衝擊到個人或家庭呢?
首先要有足夠的緊急預備金。正常狀況下,大部分的人每個月都會把收入配置在生活、育樂、貸款、投資等支出,萬一需要配合居家隔離或居家檢疫,會有2週的時間無法外出工作,雖可依火速通過的《防疫條例》申請補償,但肯定也是杯水車薪且緩不濟急。
因此在第一時間應先檢視自身銀行存款餘額,是否足夠應付2週、1個月的開支;運氣更不好,若雇主因不堪停工虧損、業績滑落而歇業甚至倒閉,那麼應備存款恐怕需要長達3個月或半年之久,若沒有足夠的緊急預備金,將對個人或家庭產生嚴苛的考驗。
接著要有充分的醫療保險。雖然確診感染疫病而被移送隔離治療的費用是由疾病管制署支付,但在確診前的花費,如病房費差額或健保不給付項目等,仍須依目前的健保制度自行埋單,這恐將是一筆可觀的花費,若有完整的「實支實付型」醫療險做後盾,就不會耗損過往累積的財務資源。

(圖片來源:pexels)
最重要的是做好資產配置。疫情爆發至今,各行業復工狀況不如預期,原物料無法順利出貨,導致全球進入斷貨、斷料、斷鏈的窘境,而即將面對忘卻風險過於集中所帶來的經濟風暴。個人或家庭的資產配置也是如此,一味追求報酬極大化,忽略了配置穩健保守的防禦性標的。
集中投資在攻擊型標的,熔斷機制一旦觸發,投機性金融資產經常令投資人損失慘重;或看著具備長期投資條件的資產跳樓大拍賣,手上卻沒有第2套資金能逢低進場。
疫情不確定何時才會緩和,研發疫苗又需要等待,在這個充滿變數的時刻,理財規畫的安排甚為重要,個人家庭若沒有足夠的緊急預備金、充分的醫療保險及適宜的資產配置,當可變現資金用罄,再美好的未來都看不到,也無法維持生活水平及醫療品質,更別期待令人滿意的投資結果。(本專欄作者為國際認證理財規畫顧問(CFP®))
原文經Smart智富同意後轉載,原文請點此
推薦閱讀:
繼續閱讀:
1. 幫小孩買保單以實支實付醫療險為主
2. 存款6000萬元可以退休嗎?

關於作者-Smart智富
《Smart智富》成立於1998年,提供保險、退休規畫、消費觀念等投資理財領域的知識、情報與課程服務,以及透過旗下臺灣發行量最大的理財月刊-《Smart智富》月刊等財經暢銷書,全方位服務投資族群需求。
更多精彩文章請見「Smart財經好讀」:
http://smart.businessweekly.com.tw/Reading
Smart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smartmonthly
分享
文字
100%
120%
140%
Related Articles
延伸閱讀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