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佳奇: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 跳脫「孝順」的世俗看法
伊佳奇: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 跳脫「孝順」的世俗看法
岸見一郎敘述,他在 2006 年,因為心肌梗塞而病倒,父親突然像是年輕了 10 歲,精力充沛,之前連聲音都無精打采。他認為,父親應該是覺得兒子病倒了,自己得打起精神才行。 其實,當子女願意去照護年邁的雙親,就已跳脫對「孝順」的傳統看法。
伊佳奇
2016/11/16
瀏覽數 63,963

我們要發展長期照護,除了目前所探討的財源、體系尚未建立、照護人力不足等問題,最大的挑戰:是我們文化中欠缺長照的價值觀,這其中包括中壯年子女如何看待,或說,如何面對逐漸老化或退化的父母。

(圖片來源:23 Images Photography@flickr, CC BY-SA 2.0)
別說我們欠缺,日本同樣欠缺,因為兩國的老化速度名列世界第一,天下文化最近所出版「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正是作者岸見一郎以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等社會科學角度,先後照護中風的母親及認知症(失智症)的父親過程,來描繪出親子間的互動,值得我們身為子女來學習。
雖然我看完這本書後,完全沒有機會用在照護父母身上,但因我早已走過這條不足為外人所道的路,所以在看這本書,更能感同身受。
子女往往擁有比父母更多的知識、常識或社會資源,當父母出現老化或退化,需要照護時,往往產生不可避免的衝突,子女堅持自己的是最佳方案,父母無論是因資訊不足、或為尊嚴顏面、或因退化所導致無法正確判斷,衝突的結果大多是兩敗俱傷。
如何避免衝突,岸見一郎建議,子女先放下自己想法,接受父母現實模樣;承認「活在當下」,不強求過去與未來;忘記過去,重新建立關係;接受現實的雙親,而非理想中的雙親;注意父母美好的一面等。
他先是照護中風的母親,她認知功能未受損,但肢體功能已經受損,心理上受到創傷;之後,他照護罹患認知症的父親,是早期肢體功能尚未受損,但認知功能已經受損,已產生精神行為症狀(BPSD),譬如:吃過了飯,卻認為沒吃過飯(貪食行為、短期記憶及飽足感神經受損)。

(圖片來源:pixabay)
最讓我久久無法釋懷的是讀到岸見一郎前往首爾演講,現場有年輕人問他:「要如何孝順父母?」,他寫到,在日本從來沒有人會問他這個問題,他的回答是:「最好的孝順就是不孝」。
岸見一郎敘述,他在 2006 年,因為心肌梗塞而病倒,父親突然像是年輕了 10 歲,精力充沛,之前連聲音都無精打采。他認為,父親應該是覺得兒子病倒了,自己得打起精神才行。
其實,當子女願意去照護年邁的雙親,就已跳脫對「孝順」的傳統看法。
衛福部過去幾年曾對台灣地區的民眾進行民意調查,有高達6成民眾是寄望年老時,是由子女來奉養。「養兒防老」一直是國人的想法,也因社會的變遷,雖然開始有人認為應改為「養老防兒」。但君不見,當父母需要人照護時,子女要申請外籍看護,父母堅決反對,如果此刻子女開始請假、或是辭職來照護父母,父母卻欣然接受。
根據日本的統計顯示,每一年有超過 10 萬人介護離職,當「團塊世代」來臨時,他們認為,介護離職的人數會不斷成長。
所謂「團塊世代」是指,接近 700 萬人的戰後嬰兒潮世代,他們在未來10年即將邁入75歲,介護離職的人數肯定還會增加,這也代表正在職場黃金期的子女必須離開勞動崗位回家照護親人,而生育率下降、拒絕外來移民加速勞動力短缺的日本,難以承受這樣的代價。
日本 65 歲以上人口早已超過總人口的 1/4,75 歲以上人口達 1,640 萬人,需要照護的人口急速增加。至 2025 年前,75 歲以上人口預估會膨脹到 2,180 萬人。
為了不讓在工作崗位上的中年子女,因為照顧父母而放棄工作,日本政府推出「零介護離職率」的施政目標,希望增加基礎設施建設,譬如:特別養護老人機構、介護老人保健機構、介護療養型醫療機構等、並充實介護保險的服務能量。

(圖片來源:photo AC)
岸見一郎是持續念書來照護母親,中途雖曾間斷,但之後則以一邊寫文章、醫院上班等方式,持續照護父親,讓父親有安全感。岸見一郎已跳脫世俗對「孝順」的看法,他努力做的是:陪伴。
表面上看陪伴,似乎僅是人在父母身邊,但對認知症長者的陪伴是要有方法,更要有正向的心理建設。因為,認知症的長者認知功能是不斷退化,這影響到他記憶力、判斷力、辨識力、語言能力、空間感、現實導向等,更直接影響長者信心,會有退縮、害怕、恐懼、甚至有暴力等行為,面對如此的長者,不先對認知症有所認識,對「人」的價值給予肯定,很難進行陪伴。
由天下文化所出版岸見一郎的「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正是告訴我們如何去「接受」父母的老化與退化,做好心理建設的書。
(本文作者為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顧問、失智症整合照護專家)
本文同步刊登於《健康遠見》,原文請點此。

(圖片來源:pixabay)
失智症整合照護專家|伊佳奇

點此了解伊佳奇>>
這些事,父母想的或許跟你認為的不一樣:
―
愛長照謝謝您長期的支持,如果您對內容有任何疑問,或想提供更多更新的長照資訊給我們,歡迎聯絡我們: service@ilong-termcare.com
分享
文字
100%
120%
140%
Related Articles
延伸閱讀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