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再是誰的小孩了:失親之後,陪自己走過悲傷旅程-《成年孤兒》

我不再是誰的小孩了:失親之後,陪自己走過悲傷旅程-《成年孤兒》

再沒有比生命之初更美妙的經驗,而一旦失去它,更是真真實實地失去了,尤其,那是你看見的第一張臉,你第一聲聽見的話語,在人生初始便讓你感受安心、帶給你正確指引的溫柔撫觸。

寶瓶文化

2017/03/29

瀏覽數 43,116


每年的春季和秋季,我都會在雙親忌日當天,前往城鎮另一端的墓園悼念他們。一如以往,我跪在他們安息的墓碑旁,迎著周圍長出的小草和花朵。


▍  回憶的所在
 
我並不是來這裡做園藝,也不是來探視父母,因為他們已經不在這裡了。事實上,他們根本不再存在於世界上的任何地方。也許正因如此,我才來到這兒,因為這裡跟我一樣,沿襲著他們的姓名。
 
這個地方,是我用來回憶的所在。我會在此坐上好一會兒,試著回想一些事情,特別是思考著成為一個「成年孤兒」的獨特經驗。

 
療癒
(圖片來源:pixta)


▍  父親
 
父親過世那天,我只有一段清晰的記憶,深印在我腦海中,就像是一幅黑白快照。照片中的我站在我的車子旁邊,盯著離開醫院時,護士交給我的一只綠色塑膠袋,袋中裝著父親的遺物。我並沒有置身於照片中,我只是站在那裡,看著這一幕,沒有聲音,沒有氣味,沒有感覺,沒有理解。
 
我的父親於一九八○年去世,享年八十二歲,當時,他剛動完新發現的惡性腸道阻塞手術。在父親診斷出症狀及死亡之間,只有六天的時間。我極盡努力,想著身材瘦削、個性謹慎的父親,從行動徐緩而至意識不清、甚至昏睡到最後過世的整個過程。我想從這急遽轉變中,理出一些頭緒。

 
喪親
(圖片來源:pixta)

 
在他們將父親的遺體移走後不久,我在那間瞬間異常空洞的病房中,詢問醫師:為何我那年邁且虛弱的父親需要承受這場手術?照顧了我們全家多年的醫師,緊緊地將他的手擱在我的手臂上,以最誠摯的表情直視著我的眼睛,對我說:「我們必須替他動手術。你難道不知道?若沒動手術,你的父親活不過一個禮拜。」


我的確是不知道,但這段對話,卻預示了我往後即將踏入的超現實人生──由原來的雙親健在,最終變成一個也沒有。
 


 

▍  母親
 
父親安葬那天,我不確定母親是否了解丈夫已經去世了。就在同一年的年初,她突然變得健忘,滿臉迷茫,到了父親過世時,她開始變得有些瘋癲。
 
從墓園回到家後,我與母親坐在起居室裡,她甜甜地微笑著,四處張望,同時緩緩點著頭,彷彿在隨著一首只有她聽得到的歌曲打拍子。她並輕聲問著某個不特定的對象:「他們布置得很漂亮,對不對?」
 
那種感覺,就像是跟一個陌生人去參觀一處陌生的地方一樣。或許是試著把她喚回來,我逗她說:「媽,別這樣,您不會要告訴我,您的記憶又出問題了吧?」
 
頓時她停止晃動,轉向了我。這是好幾個月以來的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母親的眼睛是專注且清澈的。她以我熟悉的那種濃濃俄國腔說:「沒錯,而且我很難過,但是我喜歡像那樣子。」
 
她溫柔地笑著,眼眶盈滿淚水。接著她的頭又開始擺動,然後變成左右搖動,漸漸地,眼神變得渙散枯澀,她又變成了一個陌生人。
 
直到狀況愈來愈糟之前,母親都能夠遵守諾言,維持自己的決定。後來那四年,她變得極度脆弱而衰老,到了一九八四年,也就是生命的末期時,她已經變成了自己口中的那種癲狂老人,
她曾經害怕地說:「但願以後我不會變成那樣子。」
 
父母過世
(圖片來源:pixta)
 
安葬母親那天,墓地旁熟悉的山邊小花、石頭和草地,再度被一個深深的長形洞穴所侵害,就像我的人生一樣,再次崩裂。那曾經毫不停歇的熟悉人生,如今生澀地繼續前行。
 
墓穴旁有一堆泥土,覆以綠布,旁邊則有人替憑弔者排好了幾張摺疊椅。這些憑弔者中有我雙親的朋友們,當我走近時,老人家全都轉頭看著我,因為根據傳統的猶太習俗,身為兒子的我將代表宣讀紀念祈禱文。
 
然而,我們家從來都不曾看過祖先的這種儀式,所以我唸不出任何祈禱文,當時又沒有長輩主事,我只能站在那裡尷尬地向後看,眼中噙淚,而雙親的朋友也就坐在那裡看著我。我閉上了雙眼。
 
再沒有比生命之初更美妙的經驗,而一旦失去它,更是真真實實地失去了,尤其,那是你看見的第一張臉,你第一聲聽見的話語,在人生初始便讓你感受安心、帶給你正確指引的溫柔撫觸。

 
這正是父母。在孩子們的生命中,父母就是恆長的。
 
親子
(圖片來源:pixta)
 

推薦閱讀:
 
1.
面對悲傷的情緒,再給自己多一些時間,你不需要馬上振作起來

2. 面對哀悼與悲傷,不如外人想得那麼簡單:不需壓抑、遺忘或逃避


3. 哭泣無罪!用「悲傷五階段」好好地和親人告別
 
 
更多《成年孤兒》的文章:
 
如何面對自己失親後的哀傷,原來也需要學習-亞歷山大.李維《成年孤兒》


成年孤兒 
《成年孤兒》作者/亞歷山大.李維 
本文經寶瓶出版同意後轉載,更多本書的精彩內容,
請按此了解更多


寶瓶文化

寶瓶文化

出版媒體

寶瓶文化以最旺盛的企圖心在出版市場出發,「把事情做大」是寶瓶創社的信念。我們有最專業的精神與非如此不可的決心。我們深信,要做出版,就要做大眾出版,而以我們的專業、決心與意志力,必能讓作品有最完美的呈現,發揮最大的影響力。未來,寶瓶將繼續努力出版高品質且適合大眾閱讀的好書,希望藉此努力,能讓讀書成為全民運動! 文學、教育、視野。向自己提一個問,讀一本書,去探觸、延伸生命的邊界。

分享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 item.title }}

{{ item.desc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date }}

瀏覽數 {{ formatNumber(item.views)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author.subtitle }}

{{ item.author.desc }}

分享

Most Followed Articles
你可能會喜歡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讀取中

訂閱電子報

必填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

送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