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歲爺爺大腦退化卻沒失智症!鍛鍊大腦韌性,累積不失智的本錢

100歲爺爺大腦退化卻沒失智症!鍛鍊大腦韌性,累積不失智的本錢

失智並不像重感冒、外傷頭破血流等等治療後就恢復如初;假如你抱持著失智是「基因遺傳」、「遲早的事」、「反正也治不好」的放棄態度,那可能就真的無力回天了。

早安健康

2024/11/26

瀏覽數 1,821


文/早安健康編輯部

 


談到失智,許多人都只能雙手一攤,發生似乎就是無力回天。的確,失智並不像重感冒、外傷頭破血流等等治療後就恢復如初;假如你抱持著失智是「基因遺傳」、「遲早的事」、「反正也治不好」的放棄態度,那可能就真的無力回天了。

 

因為實情根本不是這樣。基因遺傳的確看似是命定的結果,但我們多的是後天的方法抗衡基因的影響;有失智的腦病變不一定有失智的人生。





 

▍記憶變差才是老化必經,老化中的偶發事件無需過度放大

 

在高雄長庚醫院腦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乃菁看來:「年紀變大記憶力確實會比較差,如果記憶力變差會嚴重影響到我的生活,那就是一種疾病;假如記憶變差,但是沒有影響到我的生活,我有辦法正常過日子,誰能說我失智呢。所以,失智不是老化,而是疾病。」

 

記憶變差的種種情境中,自己的東西找不到應該是最常見的情形。但是一個物件找不到,沒被人發現跟放大,就只是一個自己敲敲頭無奈。但是,當東西不見卻常常懷疑身旁有人偷竊,就可能成為當事者與親友之間的猜疑與怨懟。陳乃菁醫師在長年臨床經驗中,看到此類造成大家焦慮與緊張的事件,覺得如果大家有正確的思考判斷力,就不至於過度焦慮或是產生衝突。

 

如果同類事件持續發生,長輩總說什麼東西都被偷,或是生活因忘記變得非常不順遂,才需要大家一起來關注,是否是失智症。陳乃菁醫師發現,失智症患者往往都會認定一個特定人士,持續地偷他的東西,甚至曾聽過住在公寓大樓的案例指稱,鄰居半夜會進來他家偷東西,這種邏輯思維顯然不合理。

 

所以她每回在診間,遇到這類情形,就會請當事者把事件經過說出來,如果只能說得出一次事件,就不用過度焦慮跟緊張是否是得了失智症,一直覺得是失智症反而會讓雙方有負面情緒與壓力。
 

 

▍大腦有韌性,退化也不會發病

 

「假如一個人可以好好過生活,也不會對家人造成困擾,大家不會說他有病。」敏感的人聽到陳乃菁醫師講出這句話,或許會認為,這其中是隱含著「腦部已經退化,但是沒有症狀出現」的意思。事實上確實如此,但這也是一個好消息,因為代表著腦部如果很有「本錢」,就算已經有失智症的病變,也不會成為失智症。這就是所謂的「大腦韌性」。

 

陳乃菁醫師指出,大腦韌性是這兩年才提出來的全新觀念,它是基於研究一群百歲人瑞的腦部,發現腦部儘管有一些退化的生理現象,但是他們形於外的生活,至少不是失智症的樣貌。她特別強調,失智症的診斷不是以腦部退化的生理情況來判斷,而是病患表現出失智症的行為為準。

因此可以說,這一群百歲老人生活所需的功能與生活狀態本來就很好,儘管已經一百歲,仍然不會對他人造成困擾,等到過世後捐出了腦部研究,大家才發現腦部已有退化,但是「這顆腦很棒、表現得很好,從頭到尾都沒有讓這位爺爺表現出失智症的樣子,這就是一顆有韌性的腦。」

 

她用一個「很職場」的例子比喻大腦韌性:一間公司有10個人上班,有3個人離職了,剩下7個人願意接手這3人的工作,儘量做到原本10個人工作的樣子,公司正常運作就不算是「失智」。

▍保持現狀甚至逆轉不無可能

 

大腦韌性好代表腦部狀況與功能比較好,因此能夠承受部份功能下降造成的損失。甚至陳乃菁醫師指出,就以失智症「前期」的「輕度認知功能障礙」(MCI) 確診的病患來說,只要自己努力,大約有一半以上的人可以終生停留在MCI的狀態,不會惡化。因此「要珍惜自己的狀態,好好地維持住,甚至於逆轉,甚至我也遇過變好的。」
 

 

專家

陳乃菁醫師

高雄長庚醫院腦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陳乃菁診所院長
 



 

原文經早安健康同意後轉載,原文請點此

此為《早安健康》11月號雜誌《40歲必學健腦術》部分內容。完整精采內容全台各7-11、全家超商及誠品、金石堂、博客來網路書店熱賣中!早安健康嚴選免運特惠中~ 


繼續閱讀:

1. 「懷舊治療」延緩失智退化!幫助長輩建立正向情緒、找回記憶力

2. 聽損增加失智風險!醫分析有4影響機制 「聽力X失智白皮書」盼提升認知

早安健康

早安健康

健康資訊網站

《早安健康》相信,健康的方式不只是治療疾病,更多的是快樂的心境、好好生活,做得到的健康,才會在每一天產生新力量。我們相信,尊敬大自然、呼應身體的訊息,才能找到正確的療禦方式。 世界上最好的治療,都是不花錢的。睡覺、大笑、動一動、曬太陽。健康,無價! 《早安健康》的英文 Everyday Health,睡眠、刷牙、洗臉、抬頭挺胸收小腹、吃在地當令食物,建立在天天的生活裡,才會是隨手就可做到的健康。

分享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 item.title }}

{{ item.desc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date }}

瀏覽數 {{ formatNumber(item.views)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author.subtitle }}

{{ item.author.desc }}

分享

Most Followed Articles
你可能會喜歡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讀取中

訂閱電子報

必填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

送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