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了大半輩子,你是否仍會勇敢付出,願意無條件對另一個人好-《人生,幾分熟?》
活了大半輩子,你是否仍會勇敢付出,願意無條件對另一個人好-《人生,幾分熟?》
自己雖有心意、有能力要付出,但只要給得不夠百分之百甘願,就足以彰顯內在的懦弱。此刻的不夠勇敢,是給自己懺悔的提醒與機會,要往更甘願的方向去努力,而不是盲目地付出更多。
遠流出版社
2018/03/14
瀏覽數 16,012

作者/吳若權
最勇敢的付出,
不是給得多少,而是給得甘願。
家中的單身子女,常有機會在親族中扮演「付出者」的角色。
既要照顧長輩;也需疼愛晚輩。
有時候,是自己主動願意勇往直前。
有時候,是被情勢所逼而站上火線。
付出,是不求回報的!
從小到大,你聽過幾次這句話?百遍、千遍、萬遍、不計其數的幾千萬遍……,但是,你看到誰真正做得到呢?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一旦有了或多或少的期望,就可能會有或大或小的失望。在家庭的成長過程中,這樣的期待與落空尤其明顯。
在學的時候,如果你以「做個乖孩子」或「把書讀好」來迎合爸媽的期望,當你不論如何克盡全力,還是無法得到父母的肯定與垂愛,甚至他們就是偏心於你的其他手足,終究會讓你心灰意冷。關於所謂「孝順」這件事,你能有多少平常心?
等到你成為有經濟能力、而且可以行動自立的父母,確實不要求子女回報,但內心難免對孩子有所期望,當未遂己願而產生悵然若失的心情,所有的付出就夾雜著感嘆。
曾經以為,世間最無私的付出,是父母對子女的愛。但世間還是有些父母,在無私地付出全部的自己後,仍會對孩子的表現感到失望。父母未必是要孩子回來盡心盡力地奉養兩老,但至少希望孩子像個樣子,不要變了樣。

(圖片來源:istock)
再看看那些長大後的子女,對銀髮父母的孝道,夾雜著手足之間付出的比較,邊做邊罵。理智上明明不期待父母回報,也不奢望手足分擔,但夜深人靜時,總有千萬個「為什麼」浮現心頭。
愈是把「甘願做,歡喜受」這句名言放在嘴邊的人,心底往往愈容易感到失落。所謂的「甘願」與「歡喜」之間的距離,究竟有多遠?只有在驀然覺察自己有失望情緒的時候,看得最清楚。
家中的單身子女,常有機會在親族中扮演「付出者」的角色。既要照顧長輩,也需疼愛晚輩。有時候,是自己主動願意勇往直前。有時候,是被情勢所逼而站上火線。有人,愈做愈勇;有人,撐不下去。兩者差別的關鍵在於,心力交瘁之前,能夠先體認到這個宇宙無敵的真理:最勇敢的付出,不是給得多少,而是給得甘願。
當我們發現:自己雖有心意、有能力要付出,但只要給得不夠百分之百甘願,就足以彰顯內在的懦弱。此刻的不夠勇敢,是給自己懺悔的提醒與機會,要往更甘願的方向去努力,而不是盲目地付出更多。

(圖片來源:unplash)
從某個角度看來,對陌生人的付出,彷彿是比較容易不求回報的。如果對方處於很弱勢的狀態,或彼此只是短暫地萍水相逢,你根本不可能對他有任何期望,就不會有失望了。
這個想法,其實似是而非。問題不在對方身上,而是在於自己。如果你對陌生人的付出,夾雜著「自我實現」的欲望,付出愈多,野心愈大,原本單純助人的好意就會變質、甚至失控,造成始料未及的災難。你必須徹底放下「行善」的念頭,才能做到最無私的甘願。最後,連得到快樂的企圖都沒有了,就只是很單純地願意去付出而已。
★幼稚與成熟之間,最明顯的分別,就是「對自己負責」這一條簡單又明顯的界線。
繼續閱讀:
1.你是否「照顧過度」了呢?忙著滿足他人卻忘了照顧自己
2.給照顧者的七個安心語-諮商心理師 陳乃綾
更多《人生,幾分熟?:成為理想中的自己,吳若權的大人學》的文章:

《人生,幾分熟?:成為理想中的自己,吳若權的大人學》作者/吳若權
本文經遠流出版社同意後轉載,本書更多的精彩內容,請按此了解
―
1975年,發行人王榮文創辦「遠流出版社」,期許「承先啟後、源遠流長」之外,也有「萬里尋仙不辭遠、不廢江河萬古流」之意。遠流始終渴求新鮮智慧,尋訪高人、聰明腦袋,鼓舞國人面對激蕩滾滾流水,敢做中流砥柱。「建立沒有圍牆的學校」、滿足廣大讀者「一生的讀書計畫」是遠流出版堅持不變的理念。 進入21世紀,新時代的新觀念驅動了社會、生活型態與消費者行為的巨大改變,遠流已由傳統出版,轉型創新為紙本、數位(台灣雲端書庫)、空間(華山1914文創園區)三合一的全新知識傳播集團。未來,遠流將持續開發原創內容、創造品牌價值,提供多樣的載體服務,利用多元的呈現方式,滿足量身自主的閱讀與學習。盼望在美麗新世紀裡,為全球的華文讀者,持續營造最豐厚美好的生活視野。
分享
文字
100%
120%
140%
Related Articles
延伸閱讀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