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財 安心退休?
如何理財 安心退休?
隨著嬰兒潮世代面臨退休,全世界的人口正逐漸步向老化,退休問題也漸漸浮上檯面。
天下雜誌
2019/07/18
瀏覽數 13,165

根據友邦人壽日前公布的北亞區中產階層願望與夢想調查,台灣平均擁有700萬台幣資產、平均家庭月收入14.3萬台幣的中產階級中,超過五成的人認為自己無法安心退休。
50歲前,究竟要如何準備,才能安心退休?退休後又該如何準備,才能沒有後顧之憂呢?
▍保險篇 專心保護風險最高的部份
台灣人愛買保險,是出了名的。根據瑞士在保險公司的統計,台灣人的保險滲透率(編按:保費支出佔GDP的比率)在全世界居首,壽險更是最大宗,台灣人已經不再視「保險都是詐騙」,反而當作一個必要的商品。
保險應該如何選擇呢?友邦人壽總經理侯文成說,只要專注一個重點,「盡量保護自己風險最高的這一塊,而且愈早準備愈好。」
年輕時,事業剛起步,預算不高,就應該專注在壽險及意外險等保費低、保障高的險種。兆豐國際投信董事長孫蘭英則建議年輕人買終身醫療險,因為愈年輕,保費愈低。等到中年成家立業後,就應該把家庭的責任一併算入保險的範圍內,保險保額應該調到最高。
孫蘭英以房貸壽險為例,「房貸往往前10年繳得多,後10年繳得少,」她指出,「房貸壽險就是階梯式地,隨著房貸下降,期間萬一有三長兩短,房子還是可以用保險保住。」到老時,子女往往已經成家立業,房貸負擔也比較不大,保險應該主要以「自己需要為主」,例如長看險。

(圖片來源:pixabay)
✔買保險不該是為了賺錢
其實,台灣人買的保險多,保障卻不一定好。根據政大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副教授彭金隆的估計,國內一兆多台幣的壽險及年金險中,起碼有一半是理財型商品,這都是因為民眾總是有「沒有領到保費就是吃了虧」的不良心態。
為了迎合民眾心理,保險公司紛紛推出「期滿還本」、「活愈久領愈多」的投資型保單,但羊毛出在羊身上,既然保險公司必須在一定時間後返還本金,自然必須收取高額保費,或是壓低理賠額度,民眾最後往往賺了保單,賠了保障。
「保險的精神,是排除風險,」侯文成分析,民眾應該有的想法是,保險買了,就已經得到安心,付出的金額,就是得到保障的成本。選擇高保費、低保障的儲蓄險,在狀況發生時,理賠金額往往不足以應付。
「把機率型的風險,都用比較少的保費來排除,」侯文成建議,用保險搞定這種可能伴隨大量成本的突發事件(如生病、意外等)之後,就可以精準地算出退休後所需的花費,更自由地去過自己想過的人生。
「其實保險和繳稅很像,」侯文成說,「繳稅換來火災有人來救,你不會想把稅給拿回來吧?」

(圖片來源:istock)
▍投資篇 定期定額最可靠
1.01的三365次方,是37,但是0.99的365次方,是將近0。這是最近在網路上廣為流傳的日本小學生勵志方程式,意思是,只要每天多付出一點點,長時間下來也會有龐大的差別。
「其實這就是複利效果,」德盛安聯投信產品首席陳柏基說,「不用選大漲大跌的投資標的,選健康穩定的,靠複利效果就可以有很大差距。」
而一般人要能受惠於複利效果,最需要的就是有紀律地定期定額投資。「定期定額,可以說是不敗的投資術,」富蘭克林證券投顧研究部副總經理羅尤美拿出數據來分析,「過去30年,定期定額投資台灣的股票型基金10年以上,正報酬機率是100%。」
倘若打算在65歲時存到1000萬元,工作時間45年。不依靠投資,每年必須存下22.5萬元,但如果選擇年化報酬率6%的投資標的,定期定額扣款,每月只需投資4000元,是小資族也可以負擔的投資方法。「愈早開始定期定額投資,複利的效果就愈為顯著,」陳柏基說。
羅尤美則提醒,退休理財的過程往往長達2、30年,勢必會遇到金融風暴與景氣循環,唯有不輕易被市場情緒左右,才能持穩獲利。
但,要如何選擇投資標的呢?

(圖片來源:pexels)
羅尤美建議,年輕人因為距離退休仍有很長時間,對波動風險的承受度較大,可以多選擇投資波動幅度較大的市場,如新興市場或單一國家,以求較高的報酬。
中年人則應該以穩健投資為第一原則,投資標的首先考量風險,盡可能選擇投資波動較低的產品。對於退休族,主要目標是持盈保泰,應該選擇保守型的投資組合,以投資波動幅度極低的債券產品為主。
陳柏基則建議,長者最好選擇一些固定配息的基金商品,以維持每月堪用的現金流。同時,也要注意景氣循環的長度,「像利率的循環就太長了,不能夠把存款當做長期持有的方針。」
言下之意,如果景氣循環太長,很可能讓自己的資產長時間維持在虧損,如果在景氣反轉前急需用錢,很可能會變得必須認賠出場。
孫蘭英則分析,科技、傳產等產業循環往往較短,而房地產、原物料的景氣循環可能達到10年以上,投資人要仔細注意,自己是否可以經得起這麼長的循環期。
-----------------------------------------
✔兆豐國際投信董事長孫蘭英:把投資分成核心和衛星
事實上,退休理財是工作後就要開始準備的,25歲差不多就是開始工作的時候,65歲後則是大半的人都退休了,這就是你能夠有固定收入的時間。應該要計算自己退休後會有多少收入?像是勞保和勞退。最後再看看和自己期望的生活所需金額之間差多少?這就是工作時必須存下來的錢。
勞保和勞退每個月加起來,頂多只有2萬多塊錢,不能生什麼大病,也得要有自己的房子,不能租屋,不能有太多的娛樂。所以說要先把風險排除,就是所謂的買保險。保險通常是愈年輕,保費愈便宜,所以我都主張年輕人應該趁早買一個終身醫療險。

(圖片來源:istock)
健保只是基本的保障,仍有許多自付額款項,因此醫療險非常重要,可以排除未來的風險。如果薪水不多,可以買基本單位數,一個月頂多2、3千台幣。這個部份就不用擔憂,可以一直用到老。
再來要說的是存錢。假設要65歲退休的話,退休金需要800萬台幣,等於前40年,每年要存20萬,其實很辛苦。但投資報酬中有複利效果,理財試算,假使你年化報酬率是5%,每年只需要投資6萬塊,40年後可以存800萬。
記得要把自己的投資分成兩層,一個是核心,另一個是衛星。核心資產的定義是,想用的時候都可以用到。面對核心資產,必須要非常穩扎穩打,衛星資產就是拿來錢滾錢,讓自己多賺一些。
最沒風險的資產是定存,但是收益很少,還會被通膨吃掉。去做其他基本投資,最好運用多元資產配置。但多元資產配置的商品,也要看它的風險是不是符合我們的要求。
這可以分成兩點,多元資產配置是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另外一個是看每個籃子的波動度大小。新興市場的股票波動比較大,全球股債平衡型的基金,波動就比較小。投資標的不是只看到賺錢這面,還要考慮可能賠錢的狀況。就像今年的中國股市,能漲這麼多,也能跌那麼多。
年紀愈大,核心資產愈多,衛星資產愈少。對於選擇投資標的,自己也要投入精神,考慮能否承受風險。高風險的投資,絕對不能拿會影響自己生活的資產去做,像是抵押房子。(杜易寰整理)
原文經天下雜誌同意後轉載,原文請點此
延伸閱讀:
1. 薪水比照服員多一倍,錄取率5%的「教練管家」都在做什麼?
2. 政府亂發錢、社福五成給老人 「南歐病」讓台灣老中青世代三輸
3. 老後學獨立 先搞懂長照關鍵三問
4. 「第三人生」規劃指南 五大要素帶你跑贏退休馬拉松
5. 全球第一個「失智村」,爺爺奶奶的主題樂園
推薦閱讀:

關於作者-天下雜誌
分享
文字
100%
120%
140%
Related Articles
延伸閱讀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