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問多少錢才能安穩退休?應該從「實際收入」規劃老後生活-《人生中場拉警報!》

別再問多少錢才能安穩退休?應該從「實際收入」規劃老後生活-《人生中場拉警報!》

退休花銷沒有單一標準答案,一個人的健康狀況、可否在進入熟年期時還能創造持續性收入、現在的工作收入能否持續穩定攀升、有無強韌的社會安全網,都會影響熟年期的現金與資產準備狀況。因此,應該從目前的工作及收入,規劃合理且符合自己需求的退休規劃。

三民書局

2017/12/25

瀏覽數 41,263


 

文/王乾任

 

先說結論,如果沒有做好配套規劃,如果沒有認真勾勒自己老後生活的樣貌,退休所需的花費,準備「再多也不夠」。舉例來說,沒有照顧好健康,進入熟年期大小病痛不斷,就可能為了治病而提早耗光為熟年期準備的積蓄。

 

▍  退休規劃不是「準備多少錢?」而是依個人狀況調整

 

或許你會說,成為億萬富豪就不用擔心了!理論上沒錯,但現實生活中能夠成為億萬富豪的畢竟是少數中的少數。絕大多數人到熟年期能有數百到一千萬的存款或財產已經是相當優渥了。

 

這裡想提醒的是,「準備多少錢,才能夠安穩養老?」的提問法不夠嚴謹,且因為問題定義不嚴謹,結果換算出來的數字讓人害怕,進而造成人們要不感到挫折而放棄,或錯誤理解而制訂了過分嚴苛的理財規劃!

 

退休花銷沒有單一標準答案,一個人的健康狀況、可否在進入熟年期時還能創造持續性收入、現在的工作收入能否持續穩定攀升、有無強韌的社會安全網輔助,乃至住在哪裡、物質欲望的強度、有無自有住宅等等變項,都會影響熟年期的現金與資產準備狀況。

 

更別說還有個人能力無法控制的國際局勢與社會經濟環境的動盪,也會干擾未來的物價和個人生涯規劃。

 

若想要規劃一套萬無一失,且一進入某個年紀就可以從此翹起二郎腿不用工作,還能想買什麼就買什麼、想出國旅行就出國旅行、想吃大餐就吃大餐的熟年生活,是不可能且不應該出現的錯誤想像(雖然不少金融機構都會在熟年規劃的理財商品的廣告中,放入這種錯誤圖像引導客戶掏錢購買自家推出的金融商品)。
 

 

▍  強化社會安全網,健康資本大於財務資本
 

  •   誠實面對、務實規劃

 

奢望過分周全而不出錯的準備不切實際,完全不規劃不準備也是另外一種極端,都很不可取。比較務實的作法是,誠實的面對自己的現狀,根據現狀勾勒可預期的熟年期生活圖像,找出還缺漏的拼圖,可以補強的就盡力補強,不能補強的就想辦法降低標準或改換其他替代方針。

 

財務規劃

(圖片來源:pixabay)

 

好比說,月入五萬元以下(全臺灣有六百五十萬勞工月入不到五萬元),且未來不太可能大幅調薪的勞動階層,就不該奢望儲蓄超過千萬元的退休養老準備金,更不該以過度節儉的方式設法完成之。
 

收入不高且無法向上提升的族群,更應該做的是強化社會安全網,保持身體健康,準備好該有的商業與社會保險,且考慮在退休後搬到離醫院近且物價相對便宜的地區居住。

 

許多人搞錯了一件事情,或許是長年被金融機構所廣告的美好退休圖像誤導,誤以為退休要能過得好首先得存款或資產多。並非如此,進入熟年期之後的物質欲望會大幅減弱,吃食數量也減少,生活需求降很低,只要身體夠健康,且能善用社會的資源如圖書館、公園、大眾運輸、勞健保等等,其實一個月花不了多少錢。

 

熟年理財規劃最重要的本錢是健康,愈健康的人,花在不可控制的醫療開銷上的費用愈少的人,就算沒有準備太多存款,生活也不會過得太差。

 

健康第一,自用住宅第二(如果買不起自用住宅,趁早找尋熟年期後願意一起群居且有自有住宅的親友也是一種選擇),第三則是商業與社會保險的準備,第四則是萬一出狀況時能夠幫得上忙的緊急聯絡人或親朋好友(數量是否充足),最後才是存款與個人資產。

 

共居

(圖片來源:istock)


 

▍  持續收入、身體健康、社交人脈3大要點避免老後窮

 

釐清上述問題之後,再根據自己的狀況,審慎的算出退休後,假設每個月每個人的最低生活開銷(假設是三萬元),再扣掉固定能從保險年金獲得的收入(假設每個月一萬元),乘以平均餘命減現在的年紀(假設八十歲減六十五歲等於十五年等於一百八十個月),就能換算出退休後所需準備的總金額(三百六十萬元)。

 

許多人往往把熟年期生活開銷和準備金估算得太高,卻忽略其他準備的重要性,最後發生意外狀況時,才導致熟年期生活準備金不足。

 

舉個極端一點的例子,假設一個人什麼社會安全網都沒有,沒朋友沒親戚,也不照顧身體健康,也沒保險,光想靠自己儲蓄的財富支撐熟年期生活,恐怕至少得準備個五千萬才能勉強應付,還不見得夠。

 

其實熟年期生活所需要的人力,比財力更重要。準備熟年期生活不光只是得自問「需要多少錢?」更得問「需要多少人手?」、「自己可以去哪裡找幫手?」

 


落入老後貧窮光景的個案中,有不少雖然經濟也是捉襟見肘,但是更加深入分析後,不難發現之所以陷入經濟困局,是因為沒有被社會安全網撐住,這些貧困的高齡者多半沒有支撐自己的親友社交網,形同與親友或社會斷絕往來,因為找不到人幫忙自己,凡事都得自己來,才會顯得手上金錢的不敷使用!

 

當然,趁年輕時能儲蓄還是盡量儲蓄,只是千萬不要為了儲蓄而放棄了自我提升,畢竟要儲蓄足夠多的資產,最好的方法還是改善工作收入,盡早讓自己進入高薪一族,能夠賺取高額收入,每個月可以撥出來投資理財的金額足夠多,理財的複利效應才會強大。

 

最後,萬一工作收入不能提升,熟年期生活明顯不可能過得太富裕,甚至可能被病痛纏上時,也許不妨豁達一點,不要非得選擇積極治療的手段,好好的告別這個世界也是一種選擇。

 

退休規劃

(圖片來源:pixabay)

 

有尊嚴地離開,並不會比獲得搶救卻落入毫無品質的貧困生活來得糟糕,搞不好還更加幸福。至於已經進入熟年期的投資理財建議是,慎選穩健分紅的價值型投資;不要隨意將錢借貸給他人;不要投資房地產,不要奢想貸款買房當包租公;不要追逐高風險高報酬金融商品;不要輕易相信陌生人甚至是熟人提供的投資建議,避免被詐騙;不要動不動就做奢華消費。

 

另外,務必擁有持續性收入來源、健康身體和關係緊密的朋友群,才是最好的熟年期投資
 

 

▍  與其三十歲買房揹貸款,不如退休再買房
 

  •   關於買房養老這回事

 

東京大學社會系教授上野千鶴子、知名趨勢大師大前研一、臺灣的投資達人黃國華等人都認為,買房子不需要太早,五十歲以後,確定了自己退休生活型態之後,再開始尋找自己退休後的落腳處就可以了。

 

退休後想住的地方,不一定是工作時所居住的環境。例如:近年來很多臺北人退休之後,選擇移居宜蘭或花蓮養老。日本與北歐有很多人退休之後,選擇移居物價便宜、氣候好的泰國。

 

五十歲之後再來考慮買房子,買退休後想住的房子,會比三十歲就湊出頭期款,扛著房貸重擔,為了房貸戰戰兢兢的過日子來得好。

 

三十歲時買了房子,經濟壓力太大會讓人不敢換工作,沒有餘錢投資自己,嚴重時反而耽誤了自己的專業能力提升和升遷。而且,年輕時買的房子主要適合工作與子女就學,大多沒有無障礙空間的設計,居住環境不適合退休養老。

 

與其到了熟年世代賣掉房子再買新的,不如把這些錢拿來投資理財或儲蓄,等到五十歲之後再來決定買房子。

 

投資達人黃國華認為,低利率、低租金、空屋率高,少子化、高齡化,以及臺灣的長期經濟不景氣等趨勢影響下,現今的世道,並不適合三十歲就購屋(很有錢當然例外,很有錢指可以一次付清,不需貸款),反而是五十歲以後再來買房子,將熟年生活所需的通用設計、環境清幽、離醫院近等需求全都納入考量,會是更划算的投資。

 

如果三十歲就買房子,別說到了五十歲要換屋已經是中古屋,房價並不一定好,還要考慮到全球不景氣時代,四十歲以後容易出現的中年裁員潮,臺灣有部分的中產階級家庭,失業後經濟立刻陷入困境,常常是因為房貸壓力過大的緣故。

 

買房養老

(圖片來源;pixta)

 

有土斯有財、繳房租不如繳房貸的觀念應該彈性一點,多評估自己的狀況與世道環境,不要別人做什麼我們就非得跟著做。

 

人生中場是工作與育兒特別忙碌的年紀,容易因為忙碌疏忽了身體的照護,四十歲之後,各種慢性病高血壓糖尿病全都慢慢爬上身體,若不小心控管飲食、定期運動,做好健康管理,恐怕拖著一身病痛進入熟年,就算有錢有閒,也都只能定期到醫院報到,沒辦法好好享受熟年生活。

 

千萬不要拿健康去換取財富,否則到老,拿出賺取的所有財富也買不回健康。總之,若希望人生下半場能夠按照自己的理想方式過,最晚在人生中場時就要行動了。

 
 



繼續閱讀:

1. 退休後再工作,能深切體會到「對社會有所貢獻」的感覺

2. 當我們老了,就住在一起吧!3對夫妻的退休同樂會



更多《人生中場拉警報!:財富、健康、人際關係一網打盡,遠離老後貧窮的惡夢》的文章:
 

 


C:\Users\user\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封面-人生中場拉警報!.jpg  

《人生中場拉警報!:財富、健康、人際關係一網打盡,遠離老後貧窮的惡夢》作者/王乾任
本文經三民書局同意後轉載,本書更多的精彩內容,請按此了解


三民書局

三民書局

出版媒體

三民書局創立於1953年,為了「傳播學術思想,延續文化發展」,多年來默默耕耘著書的園地。從早期的法政大學用書、三民文庫、古籍今注新譯叢書、《大辭典》,到各式英漢字典及兒童、青少年讀物,成立至今已出版了一萬多種優良圖書。 不僅讀者佳評如潮,更贏得金鼎獎、好書大家讀、OPENBOOK年度好書等諸多獎項的肯定。在見證半個世紀的社會與時代變遷後,三民書局已轉型為多元、綜合、全方位的出版機構,持續與愛書人一起成長。

分享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 item.title }}

{{ item.desc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date }}

瀏覽數 {{ formatNumber(item.views)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author.subtitle }}

{{ item.author.desc }}

分享

Most Followed Articles
你可能會喜歡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讀取中

訂閱電子報

必填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

送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