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齡閱讀

長期照護
心跳沒了,人就死了?改觀生死與人生的看法-《生死之間2:葉克膜的故事》
這個案例發生在二○○八年,病人五十六歲,家住南部。
商周出版
2021/01/12

病症知識
葉克膜的能與不能-《生死之間2:葉克膜的故事》
有了葉克膜之後,我們就可以用它暫時取代肺臟功能,減少高壓高濃度氧氣的使用,避免呼吸器導致肺部進一步損傷,也讓受傷的肺臟有機會休養恢復。
商周出版
2021/01/12

心靈加油站
變老讓人良心不安?如果我們給老人家「無用」的感覺,才是社會的恥辱-《告別的勇氣》
許多經歷過二戰與戰後危機和苦難的老年人都十分清楚,人生可以有多麼艱辛。如今他們年事已高,需要他人的幫助,他們卻說:「我還待在這裡做什麼,我再也沒什麼用處了,我不想淪為他人的負擔!」問題是,一個人的生命不能光以用處來衡量!
愛長照編輯團隊
2018/01/29

心靈加油站
「死亡很強大,但愛,能夠更強大」以德國為鏡,離別到的時候,要怎麼優雅轉身?《告別的勇氣》
我們必須談論死亡,必須學習告別,在我們還有能力的時候。作者們認為,現代社會強調生之藝術,卻忽視了死亡也是一種需要學習的藝術──
「活在其摯愛的人的回憶裡,一個人就不算死,他只是遠去;唯有當一個人被遺忘,他才算死去。」
愛長照編輯團隊
2018/01/25

心靈加油站
總給老人絕望感的社會...你是否在乎,老人也有平靜與幸福的權利-《告別的勇氣》
人生是個困難又複雜的課題,無法被簡簡單單、理所當然,甚至讓所有人都感到滿意地解決。「美好的人生」是種相對的成就,需要我們持續地進行檢驗,「美好的臨終」亦然。我們不是天生的「生活藝術家」,但我們卻可以在截然不同的環境下成為「生活藝術家」。
愛長照編輯團隊
2018/01/25

長期照護
德國推動「臨終關懷」,讓死亡更具人性化-《告別的勇氣》
一個人如果無法正視老年、年老體衰和死亡,他同樣也將無法享受並珍惜美好的時光。這種態度是對其他的生命處境缺乏同理心的一個原因。臨終關懷工作旨在讓成千上萬的人明白,他們的臨終和死亡是他們自己在有生之年的一個課題。
愛長照編輯團隊
2018/01/25

長期照護
我們不該讓臨終者孤獨地死去,大多數人想在家往生,卻在醫院死去-《告別的勇氣》
人們越來越習慣去找個地方,把變得老邁的父母或祖父母帶到那裡,藉以解決自己實際或假想無法陪伴他們走到人生終點的問題。過去數千年來,我們一直是親自陪伴自己的親人走向人生終點。可是現代的工業社會不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也改變了我們的死亡方式…
愛長照編輯團隊
2018/01/25

心靈加油站
為什麼能照顧失智症妻子二十年?首先,建立自己的「幸福圈」-《2025長照危機》
在每天的照護中,內田留意的另一個重點是「舒適曲線」,也就是依時序,以曲線表示自己一天何時及何種情況下會感受到強烈的壓力,或處於輕鬆的狀態。「幸福圈」和「舒適曲線」都是內田想出來的名字。命名方式反映出內田希望盡可能積極面對沉悶的照護生活。「為了避免自己被照護工作壓垮,我認為重點在於如何轉換心情。」
愛長照編輯團隊
2017/12/31

心靈加油站
長照家庭的寫照:照顧失智症妻子後,接著照顧年邁雙親-《2025長照危機》
即使到了深夜,父親仍不以為意,大吼大叫。這時母親會爬到睡在隔壁房間的父親身邊。聽到父親說想上廁所,母親便花了很長的時間,拿擺在床邊的水桶讓他解手。「老爸只看到老媽照護時的溫柔表情,根本沒發現她有多辛苦。這樣下去,兩個人遲早都會倒下。」
愛長照編輯團隊
2017/12/31

長期照護
快臨終了,為什麼還要叫救護車?生前預囑的重要性-《2025長照危機》
全國在宅療養支援診所聯絡組祕書長太田秀樹醫生(62歲)指出:「重點在於患者要和家屬、醫生、護理師、照護員們多方討論,事先整合好彼此的意見。尤其不少親戚平時關係疏遠,到了這種時候卻突然冒出來抱怨說『為什麼不叫救護車』,所以必須盡量把家人親戚都找來,加以研議才行。」
愛長照編輯團隊
2017/12/31

長期照護
在宅照護也有極限,有時必須「決定住院」-《2025長照危機》
在商店街尋找逃出家門的芳枝時,良博接獲警察通知,表示芳枝造成電車停駛,如今正被站方看管當中。良博趕赴站員室,在那裡找到了低頭不語的芳枝。幸好列車長及時發現芳枝走進月台旁的平交道,才不致釀成憾事……
愛長照編輯團隊
2017/12/31

心靈加油站
小澤醫生:「傾聽患者說的話,人人都有深陷痛苦時,才會意識到的心靈支柱」-《2025長照危機》
照理說人人都有深陷痛苦時才會意識到的心靈支柱,可是對某些患者來說,那卻是無法言喻的事物。為了讓患者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心靈支柱,我們只能持續付出關心直到最後一刻。
愛長照編輯團隊
2017/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