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齡閱讀

#認知功能

共有 11 則相關文章

樂活養生
迷倒大學校長的麻將是科學放鬆術!活化大腦神經迴路、提升記憶力
小惠的媽媽很愛打麻將,過年期間更會要求全家一起下來打,邊打邊聊天、吃吃喝喝,好不歡樂。但小惠是全家唯一不會打麻將的人,覺得打麻將不正經也不健康,但阿姨們都說:「常打麻將才不會老人癡呆喔。」
早安健康
2025/02/26
病症知識
藥物也會害人跌倒!銀髮族「保命防跌」要注意
衛福部在103年統計65歲以上長者人口的十大死因,意外事故傷害排名第7,跌倒則是高齡長者事故傷害的第2大死因;而非致死的跌倒也會造成住院天數增加,不只提高長者醫療照護費用支出、更影響生活品質。
幸福熟齡
2018/06/25
病症知識
家屬如何描述失智症狀?臨床心理師分享觀察六原則,不再一句:「狀況時好時壞」帶過
失智症患者在家中時,可能因為家屬沒有醫療相關背景,每次症狀出現時,只能專注在如何解決問題,經常是無暇,也不知道該如何觀察起。而在醫院的臨床工作者,大部分只能根據家屬的口述,去了解病人目前的狀況,此時,「時好時壞」是大家描述症狀時常見的形容詞。其實,我們可以透過六個不同的面向,去量化時好時壞的問題(4WHF)
臨床心理師 黃耀庭
2018/05/21
樂活養生
許禮安醫師:失智症十大警訊與補充解說
失智症病人情緒失控是因為感情中樞損壞,因此會喜怒無常,但只要轉移注意力,切記千萬不要硬碰硬,不然會像雞蛋碰石頭而兩敗俱傷。要像打太極拳一樣,順勢而為、化勁而去,百煉鋼也會化為繞指柔。
許禮安 醫師
2018/04/02
長期照護
【朱國鳳專欄】專訪「自立支援照顧」引進人林金立-零約束、零尿布、零臥床,養老院不再是有去無回的流放
過去很多養護機構,被形容成有去無回的「老人墳墓」。一張挨著一張的床上,躺著的都是完全失去自理能力的老人,有的手腳還被約束帶綁在床緣的欄杆上,老人家臉上充滿著恐懼。而同仁仁愛之家的董事長林金立,為了打破一班養老院的約束,引進日本的自力支援照顧,重啟老人家的自理能力,打造一間沒有束縛充滿溫暖陪伴的養老院。
前資深媒體人 朱國鳳
2017/12/07
病症知識
復健路上助你邁開「雙腿之力」復健機器人讓人更快達成行走目標
台北醫學大學的下肢復健機器人主要透過懸吊裝置系統來支撐患者部份體重,使患者有安全的行走環境,再利用外骨骼輔助系統固定患者的雙腳,控制關節等部位,協助患者用正確的方式行走。並且透過精密的數據分析,提升復健的強度及效果,縮短住院時間。
資深醫藥記者 丁彥伶
2017/11/21
長期照護
伊佳奇:該不該為極重度失智症長者插鼻胃管?
失智症長者到了極重度,認知功能缺損到已無法判斷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能做,他們對於排除任何不適的本能還是存在,拔管是失智症患者常有的行為。 那我們就來思考為什麼要裝鼻胃管?及是否有其他替代方案?分析裝置鼻胃管後是否對長者有益處?
伊佳奇
2016/11/21
長期照護
伊佳奇:莫到失語後 才後悔嫌他重覆言語
許多失智症長者都有類似行為,這是一種重覆言語,因為他們認知功能受損,短期記憶喪失,不記得剛剛講過的話,也不記得該講些什麼話,講出來的話都是他們最熟悉的內容,往往是社交上用語,或是長期關心家人常用的話語,所以他們不是故意要重覆這些言語,而是他們只記得這些言語。
伊佳奇
2016/11/21
長期照護
伊佳奇:婆婆囤物塞爆家 該怎麼辦?
如果長者並未罹患或經醫師確診為失智症,有可能是精神醫學上所認定的「囤積症」患者。 1966年美國醫學論文已出現「囤積症(hoarding)」的相關研究。兩年前,美國精神醫學學會新版診斷與統計手冊當中,正式將「囤積症」定義為需要治療的心理障礙,「囤積症」是失智症及強迫症的症狀之一,患者不只將垃圾當寶,還把雜物堆滿整屋子,影響全家人。
伊佳奇
2016/11/21
心靈加油站
「請在我最不值得愛的時候愛我」失智症患者家屬該怎麼做呢?-《記憶診所》
明蒂提醒我蘿拉的家族病史,然後我們一起深深吸了口氣,承認情況很嚴重。沒有人會希望失智症降臨到任何人頭上,我們都為蘿拉和葛倫的母親感到難過,她將會親眼看到,至少三名摯愛的家人被這種疾病折磨。
愛長照編輯團隊
2016/10/06
病症知識
失智症的關鍵表徵:是否喪失了「活動獨立性」-《記憶診所》
要判定某個人是否達到失智症的標準,喪失獨立性是一項關鍵要素。這是一種依每個人的情況,來評量認知功能損傷(cognitive impairment)有多嚴重的方法。雖然吉恩很明顯的意識到自己的腦力降低了,但他還是能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完成他的工作,也能行動自如的辦事和社交,所以我們告訴他說,他只有輕度認知功能損傷,有時候可能會發展成失智症。
愛長照編輯團隊
2016/10/05

訂閱電子報

必填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

送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