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佳奇:莫到失語後 才後悔嫌他重覆言語
伊佳奇:莫到失語後 才後悔嫌他重覆言語
許多失智症長者都有類似行為,這是一種重覆言語,因為他們認知功能受損,短期記憶喪失,不記得剛剛講過的話,也不記得該講些什麼話,講出來的話都是他們最熟悉的內容,往往是社交上用語,或是長期關心家人常用的話語,所以他們不是故意要重覆這些言語,而是他們只記得這些言語。
伊佳奇
2016/11/21
瀏覽數 27,471

靖華在家屬支持團體中抱怨患輕度失智症的父親,每天在她忙了一整天下班回家後,一再重覆的問:「今天忙不忙?工作順不順利?」,她都回答:「今天很忙,一切還好。」但隔不到幾分鐘,父親又再問一次,每天晚上要問幾十次,她都快瘋了。
(圖片來源:stocksnap)
靖華說,如果不回答,父親就會繼續問,以為她沒聽到;回答了,父親聽了,隔幾分鐘,又問同樣的問題,煩到煩死了。她問,有沒藥可以解決這問題?
秋惠也說,家中每次有客人來訪,患有中度失智症的母親都會很客氣的問候客人,但總是一直問同樣的話:「你貴姓?府上那裡?成家了沒有?幾個小孩?」弄得客人坐立不安。
阻止母親再問,又怕她生氣,將場面弄得更難堪,如果不讓母親到客廳,母親還會疑神疑鬼,認為有人會對她不利,該怎麼辦?
我先說,許多失智症長者都有類似行為,這是一種重覆言語,因為他們認知功能受損,短期記憶喪失,不記得剛剛講過的話,也不記得該講些什麼話,講出來的話都是他們最熟悉的內容,往往是社交上用語,或是長期關心家人常用的話語,所以他們不是故意要重覆這些言語,而是他們只記得這些言語。
家人在照護上,是要先理解為什麼他們為如此,才能釋懷,進一步去以照護技巧來支持與協助長者,引導他們講出更多原本會的話語與內容。
一方面是幫助他們在記憶庫中找尋他們可能已忘記的內容,另一方面,是幫助他們在言語表達與邏輯組合上,持續不斷的練習,這也是非藥物療法融入日常生活中的具體方式。
我舉出曾與一位長輩互動的例子,我先研讀這位長者的生命史及著作,將她過去熟悉與重要的生命歷程,整理出二十個故事。
早期我們去陪伴她時,她記憶功能尚佳,二十個故事還能全部自己一一說出,要說完這全部的內容,至少要花上一個多小時,等她全部說完一遍,我們就吃點心休息一下,過一會,再引導她將這些故事再說一遍。她說的開心,更增加了自信心與成就感。
隨著年齡增長,她無法再自己說出這二十個故事,往往就講那最熟悉的一、兩個故事時,我們則開始將她原本熟悉的故事,開個起頭引導她到記憶庫中搜尋出這些熟悉的事件,譬如:我們說,乾媽,妳們住在北平的家,就座落在故宮外,旁邊有護城河,夏天那護城河上會長些什麼啊。
她老人家會興奮的問,你們怎麼知道我家在故宮外?接著她又高興的說,那時候,許多小朋友會坐小船到護城河上去摘蓮子,守護護城河的是一位啞巴,就會急著去趕走那些小朋友。
她還接著說,每年夏天,那蓮花長的都又大又漂亮,還敘述風景及許多與故宮有關的典故,自然不再重覆僅講那一個故事。
最後,我再次重申,趁著失智症長者的記憶尚在,語言表達並未完全喪失時,家人及照護者要做的是支持與協助他們「找尋記憶庫中內容」,讓他們能持續的「說有意義的話」,如果不這樣做,他們不但會重覆言語,退化到最後是「失語」,到那時家人想聽到他們說一句話,可能再也沒機會了。
(圖片來源:Bob Travis@flickr, CC BY-SA 2.0)
本文同步刊登於《康健》,原文請點此。
你也做得到,與失智長輩無障礙的溝通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