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竹語專欄】「如果當初不要放棄急救,說不定救得起來?」這是世上最難的決定
【王竹語專欄】「如果當初不要放棄急救,說不定救得起來?」這是世上最難的決定
悲痛是對親人死亡所做出的認知反應和情緒反應。它持續的時間和強度會有所不同,並會在不經意間消失或重現。五年來,每重現一次,她就更疑惑、更不確定一次:到底她當初做的決定是對是錯?
王竹語
2017/08/29
瀏覽數 23,862

朋友找我喝咖啡。她四十歲,我一直認為那是女人最好的年紀。
五年前,她父親重病,她決定放棄急救,讓父親不再受折磨。這個決定,影響的絕不止她父親。
我記得她的堅強,她的脆弱,我記得五年前靜靜的伴著,淡淡的說了一句:「我相信妳,不管妳做任何決定。」堅定的語氣,蘊含毫無保留的二十年友誼的支持與肯定。
「有這麼一個朋友,真好!」她說。

(圖片來源:pixta)
這些年來,我希望給她更多精神支持。五年前我協助她將臨終的父親抬入家中,在梵唱中,她告訴父親:「她會好好照顧自己及家人,請他放心的離開。」有了這份承諾,我深信她會想想身邊還有那麼多愛自己、關心自己的人;把所有的悲傷情緒過濾掉;想想自己該做什麼事,把人生好好的繼續走下去。
我想錯了。
五年來,她心裡一直有一道坎過不去,她想:「如果當初不要放棄急救,說不定救得起來?」
當任何治療都於事無補,但願她能明瞭,也許自然病程(nature course)是最好的抉擇。
在做「放棄治療」這個決定前,她就面臨了另一個難題:到底該不該讓父親知道他所罹患的是癌症,已經是末期,來日不多了。對她來說,這真是個難題。
她最了解父親,她最愛父親,如果父親能接受並堅強的活下去便罷,要是因此使父親意志消沉,加速生命的終期,她會一輩子良心不安。
悲痛是對親人死亡所做出的認知反應和情緒反應。它持續的時間和強度會有所不同,並會在不經意間消失或重現。五年來,每重現一次,她就更疑惑、更不確定一次:到底她當初做的決定是對是錯?
「我心中常被這個問題困擾:難道父親沒有知的權利嗎?我不告知他病情,是真的為他好?還是我害怕,怕看到父親知道病情後,瞬間的崩潰及後續的巨大情緒變化?如果是這樣,我算不算很自私?」

(圖片來源:pixta)
1. 專注於已故者相關的所有回憶
2. 思念亡者
3. 極度痛苦情緒
4. 分離感(感到與現實分離)
5. 覺得死去的人還活著的感官錯覺
其中,專注於已故者相關的所有回憶是在親人死後最常見和持續時間最長的一種表現。悲痛沒有時間表,一項研究「家屬對親人死亡的悲痛反應」顯示,這位親人死於癌症,悲痛反應的強度在癌症病人死後的一年後時才表現岀明顯下降。
「我當初做了放棄急救的決定,是為了表示我盡了做女兒的義務?或是讓我自己心安?對親戚也可以交代?因為我讓父親不再受苦了。但是,誰能知道父親真正感受如何?他是否接受我幫他做的決定?說不定他認為這樣的急救對他有意義?他需要也想要活下去?我的決定究竟是自欺欺人,還是對父親來說其實是一種另類殘忍?」
我想起阿拉伯裔美國詩人紀伯倫(Khalil Gibran,1883〜1931)說:「和朋友分手時,不要悲傷。因為你最愛的那些美質,在他離開你時會更覺鮮明,就好像爬山的人在平地上遙望高山,那山顯得更清晰。」用在和親人別離,似乎也適用。但我真的說不出口。

(圖片來源:pixta)
「記得父親臨終前那段日子,我時常灌輸他一些死亡知識,希望他能放下一切,坦然面對,不再有遺憾、不甘與怨恨;而親戚卻非常反對,認為我觸霉頭,太殘忍。對父親來講實在太不公平,會使他喪失求生意志。但我卻不以為然。依我的想法,父親時日無多,與其給他無謂的希望,徒增痛苦,倒不如讓他慢慢接受這殘酷的事實,平靜下來,好好離開。」
這是最困難的決定,對即將死去的人很難,但繼續留下來的人也不容易。死去與活著,容易與不容易,生命中最大的差異竟然可以差這麼小,小到令人難以抉擇。
「有一天晚上,我獨自一人陪父親,突然間,他拿起筆寫道:『讓我睡了吧!』我從他發病,這些日子以來一滴淚也沒掉,這時看著他的手,歪歪斜斜,用盡最後力氣寫下這幾個字,不禁熱淚盈眶,我才決定,不要再繼續任何無效治療。」
我不會用「時間會沖淡一切」這類的話來安慰她,並不是因為這類話語安慰不了人,而是我知道,陪伴的力量,勝過一般性的安慰言詞。也有人認為,理解「死亡本質」有助於撫平悲傷。死亡概念的全面理解至少有三個面向:
1. 普遍性(universality):所有活著的有機體都會死亡。
2. 無功能性(nonfunctionality):以任何形式存在的生命,其所能演示的任何機能在生命結束後亦隨之停止。
3. 不可逆轉性(irreversibility):活著的有機體死亡,其形體不能以任何方式重獲生命。

(圖片來源:pixta)
讓我感動的還有另一點,當她父親被宣布沒有痊癒的可能後,她勇敢的和孩子討論病情。她的孩子已經夠大,知道什麼是放棄急救。她認為當孩子知道什麼是放棄急救,母親有義務解釋清楚。雖然這個決定讓她天天半夜獨自一人哭泣,但在孩子和其他親戚面前,她還是那麼堅強。
她說:「親戚那麼多,一人出一種意見,我很怕這個親戚日後說『誰叫妳當初不聽我的』、那個親戚又說『妳自己的決定,可以負責嗎?』所有事只能一個人扛,所有委屈往肚裡吞。」
她真的沒有一點怨言,可以連續幾天不睡,每小時幫父親翻身,連護理師都稱讚。雖然父親最後已認不出任何人,但她的感受是那麼親密,她一點也不怨。
《上帝恩寵》裡,癌症末期的病人安慰不捨的至親說:「愛之外,一定還有別的。我想去看看。」她的父親去了另一個世界,我相信她也會看到她以前未曾見過、那個新的世界。
繼續閱讀:
1. 插管?電擊?病危時一定要堅持急救嗎?了解「預立選擇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
2. 「如果不急救,親戚和家人都會怪我不孝……」這是孝順真正的意義嗎?

點此了解王竹語>>
• 天堂客滿,你必須在人間多待一陣子《快樂告別的方法》告訴人們:請記住原來的我
• 「一位最好的醫師,是知道什麼時候不去治療」但終止醫療或安樂死,最難放手的 是你的家人
—
分享
文字
100%
120%
140%
Related Articles
延伸閱讀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