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大了都不回家?要做一個受歡迎的長輩,臨床心理師這樣說


      

臨床心理師 黃耀庭        

54858 人瀏覽

當家庭裡是可以溝通的環境,可以講出自己的心裡話時,這樣才有可能吸引兒孫常常回來。


彰化基督教醫院-神經醫學部暨失智症共同照護中心

文/臨床心理師 黃耀庭

 

張伯伯剛滿六十歲,工作也不像以往一樣那麼忙碌,也不用像年輕時需要交際應酬到半夜,在與妻子面對面相望的日子裡,最期待的就是兒孫們圍繞在自己身旁,讓他有含飴弄孫的感受。

 

然而,張伯伯從小孩小時候,看到他們就習慣「唸」小孩哪裡沒做好。在學的時候,就說你的數學沒念好,少的那一分去哪裡了?畢業後進入職場,就算兒子找到目前最熱門的AI工作,也被爸爸很不屑地說,那只是一個玩電腦的工作。

 

現在當散居在外的兒女們回家時,往往不喜歡父親老古板的想法,就直接跟父親對嗆說他落伍了!張伯伯就回說翅膀長硬了喔,我的話都當耳邊風了啦。本來很好的家庭氛圍,就在這些話語之下,空氣瞬間凝結。

女兒就曾說過,三天好像是一個冥冥之中被詛咒的日子,以前住校時到現在回娘家都一樣,只要在家超過三天,一定會跟父親吵架,這個詛咒好像永遠都不會停止。

 

親子關係

(圖片來源:photoAC)
 

由於傳統華人社會的教育模式經常是打罵教育,孩子感受到父母親不是愛和關心,而是憤怒與恨;特別父母親的觀念處於過度的極端化之下,「細漢偷栽胡瓜,大漢偷牽牛」--面對孩子的不適當的行為或不如自己的意思,便有種「如果現在不好好教他,長大以後還得了」的想法。

殊不知,如果只是用「恨鐵不成鋼的」心態,每一次都「好好教」,只會讓孩子越來越畏懼父母親。責備並非不需要,端看你以什麼心態去說這件事!若每一次都用「不好好教那還得了」的方式,孩子會養成「不能做錯事」或是「不能以不是父母親的方法做事」。

 

這些想法都會阻礙了孩子的獨特性,抹煞了他們的個別差異。久而久之只會把孩子往外趕,因為孩子無法活出自己的樣子,反而在外面才會有自己想要的自由。
 

在這樣的溝通之下,長輩對晚輩的壓抑,晚輩對長輩的反彈,關係永遠不會好。
 

反觀有許多家庭,每每家庭人聚集在一起時,大家說說笑笑的,家人之間的關係不是劍拔弩張,而是溫暖的氣氛一直都在家裡面醞釀,因為父母親願意讓孩子去試試,可能是學業上的、工作上的,甚至是未來的另外一半的選擇上,都可以拿出來討論,也沒有一定的答案。

 

溝通技巧

(圖片來源:photoAC)

 

當家庭裡是可以溝通的環境,可以講出自己的心裡話時,這樣才有可能吸引兒孫常常回來。

 

許多長輩都期望年歲大了之後,兒孫能夠承歡膝下,要如何不讓子孫不想回家,反而是能吸引他們常常回來呢?


 

1. 首先要放軟身段,看兒孫們所看到的事,聽他們所說的話。

 

這是放下身段的方法,我們可以傾聽的角度去面對他們的想法。


 

2. 其次是,別認為自己樣樣都是對的。

 

我們無法在每件事情都可以達到完美,便不應該用這樣的方法看待其他人,不要以「你要如何、如何」的姿態去面對他們。可以試著用「我覺得......好像可以......可能會更好」或是「你有沒有想過其他做這件事的方法呢?」以這些話語,來徵詢孩子的想法。

 

3. 尊重他們的想法。


當他們並沒有以長輩的意思去做的時候,我們所該做的,不是重複不斷地去唸他們,反而可以跟他們說:「我雖然不認同你做的某件事,但我尊重你的選擇。」讓他們仍然能自由地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
 


 

4. 行有餘力,鼓勵他們朝著夢想前進。


當孩子們決定的事,也無法讓他們改變成你所期待的樣子時,何不做一個灑脫的長輩,祝福他們,也鼓勵他們繼續朝著他們的方向邁進。

 

5. 收起你的刀子口。


當他們失敗的時候,千萬別說:「你看,之前就告訴你了,你就不聽,現在自食惡果了吧!」我們可以做的是:「我看到你在這件事上已經盡力了,我很願意陪在你身旁,跟你一起渡過這不容易的時光。」
 

當這些話在家裡面經常出現時,家,便是一個很容易吸引兒孫經常回來的地方了。


 

臨床心理師溫馨的提醒:

 

1. 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只要不是做壞事,固然父母有自己的擔心,但為了關係著想,還是讓他們自由的去作。
 

2. 當他們失敗了,仍然站他們這一邊,成為他們的支持和後盾,會更容易加深彼此的關係。

 

親子關係

(圖片來源:photoAC)


 

繼續閱讀:
 

1. 火山似的親子關係,難保誰在未來不是孤獨老人

 

2. 關係釀的酒,你也有一顆想要挑出來的壞葡萄嗎?


 

關於作者|黃耀庭醫師

點此了解黃耀庭>>

 




更多福利補助、長照資訊,每日傳遞給您,
快來加入愛長照Line↓


      

關鍵字
親子關係    溝通技巧    臨床心理師 黃耀庭   



愛長照謝謝您長期的支持,如果您對內容有任何疑問,或想提供更多更新的長照資訊給我們,歡迎聯絡我們:
service@ilong-termcare.com


最多人關心
124歲女不吸菸、無家族史卻罹肺癌 長...
2她擅爬百岳竟患「力弱症」?專家建議:...
3賢妻良媳精神壓力大 別讓春節症候群找...
4「點滴成愛 讓愛遠傳」守護失智者與高...
5許禮安醫師:走一段無悔的人生,你需要...





© 2016 i Long-term care All Right Reserved.



會員註冊

忘記密碼/重寄認證信

請輸入您的註冊電子信箱
系統將重新寄送「忘記密碼」信件
至您的電子信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