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齡閱讀

#人際關係

共有 41 則相關文章

長期照護
【朱國鳳專欄】手足情深,為何拖累人生?這三種狀況,手足容易從「靠山」變成「風險」(上)
手足爭產風險,自古有之,為何近年來,從日本到臺灣,都開始意識到所謂的「手足風險」?都認為應該要正式面對風險,並且積極建立所謂的「新手足關係」?我認為現在的中年手足們,應該要用兩種身分去思考所謂的「手足風險」,第一種身分是為人父母,第二種身分是為人手足。
前資深媒體人 朱國鳳
2018/02/26
長期照護
【朱國鳳專欄】手足情深,為何拖累人生?這三種狀況,手足最容易從「靠山」變成「風險」(下)
家人之間平常並沒有培養良善溝通的機制或習慣,一旦遭逢變故,倉促之下或是意氣的決策,往往是最糟的決策。譬如直接送去老人院,或是要求經濟弱勢的單身手足辭職照顧,不管是對於「被照顧者」、或是「照顧者」,都可能帶來傷害。
前資深媒體人 朱國鳳
2018/02/26
樂活養生
賢妻良媳精神壓力大 別讓春節症候群找上門
現代女性很注重外觀的保養,卻常疏忽了內在的調理。不同年齡層的女性因為生理的特質需要特殊的營養補足,才能擁有美麗的體態與心理健康。當然也必須有規律的生活作息、合宜的運動,避免熬夜或是吸菸、酗酒等不良習慣。
健康傳媒
2018/02/17
心靈加油站
「你想太多了!」、「可是......」想要老後人緣好,改掉這兩個口頭禪
這些小地雷通常都不含惡意,甚至有時候放地雷的人還相信自己是善意的,但這些小地雷在人際關係中帶來的破壞力,卻不容小覷。在我個人的經驗中,名列前茅的小地雷是:毫無必要的「可是」,和太被濫用的「你想太多了」,現在就讓我們一個一個的來瞧瞧,這些小地雷的長相和它的威力。
心靈輔導老師 王漪
2018/02/14
樂活養生
維持良好婚姻健康加分 老來有伴可防失智
其實並不是婚姻本身可以讓人減少失智的風險,而是婚姻屬於有人陪伴的生活型態,當有人可以分享、互動、照料你的飲食、一同運動等,這樣的生活型態,較能讓人遠離失智症的威脅。
健康傳媒
2018/02/06
心靈加油站
如果你不優先照顧自己,以後也沒有人會照顧你-《練習設立界線》
我們會發現,當我們埋怨自己對別人付出太多的時候,這種照顧方式其實剝奪了他人的行動力。照顧他人只是滿足個人需求,不是真的在照顧別人──學會在愛裡面放手。
遠流出版社
2018/01/09
心靈加油站
「付出」是門藝術,10原則讓你不再「真心換絕情」-《練習設立界線》
有的人不設限強迫自己不斷付出;有的人則是不設限地不斷接受別人幫助。這兩種情形都不健康。界線不是死的。界線會依據我們當下覺得哪些事是對的、哪些事是錯的而變動。我們付出或接受幫忙時,要注意哪些是我們覺得對的事、哪些不是。如果不確定,在弄清楚前先不要有動作。
遠流出版社
2018/01/09
樂活養生
為什麼會囤積物過量?原來是因為沒有安全感-《擁有越少,越幸福》
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指出,物質和提供支持的人際關係,都可以給人帶來安全感。不過這兩者也很容易失衡。那些內在充滿不安全感的人,比較容易會把心力和價值放在有形財產上。我假設這個事實反之亦然:那些過度重視有形財的人,比較不會在人與人的關係上花心力。
愛長照編輯團隊
2017/12/31
樂活養生
家中長輩獨居又少與人互動,如何預防被詐騙集團騙光老本?-《人生中場拉警報!》
警政署統計,全國二○一六年九月到十二月,光是臺灣銀行就有超過四十件的詐騙案件,其中高達九成受害人都是高齡者。顯見高齡人口已經淪為詐騙集團覬覦對象,家中子女除了多關心老人家的日常生活,也可以幫忙申請智慧手機,透過科技降低受害機率。
三民書局
2017/12/25
樂活養生
【王竹語專欄】你家爺奶是「智庫型」還是「玩樂型」?五個祖父母角色分析,讓孩子學習銀髮智慧
成為祖父母的喜悅,往往不下於當年成為父母的喜悅,甚至超過許多。他們透過孫子的出生,重溫過去剛身為父母的歡樂,但有些父母因為自己的爸媽實在太寵小孩,導致教養上的落差,反而不太樂意祖父母與孫子相處?其實比起一昧禁止,不妨先觀察自己父母屬於哪一類的祖父母,有助於找到祖孫關係的平衡點喔。
王竹語
2017/11/18
病症知識
「Line來Line去」讓長輩拓展生活圈 遠離失智、憂鬱症
其實,退休後的銀髮族最常面臨到的狀況是,平時白天家裡無人,一個人在家裡看電視也很無聊。 與其待在家中不出門,沒人可以聊天、心情煩躁,讓罹患失能、失智、憂鬱症的風險增加,不如透過現在社交軟體讓他們接觸新事物,甚至出來參加活動,學一些簡單的才藝,認識新朋友,拓展自己的生活圈,增加成就感,回家後也能跟家人分享。
愛長照編輯團隊
2017/09/21
心靈加油站
「你會願意陪伴我,照顧我嗎?」進入病中世界,像是掉進泥淖...心靈老師建議兩種方法,與病人耐心溝通
如果說疾病是一潭泥淖,已身陷其中的人想拉幾個人進來幫助或陪伴他們,而周圍的人既不忍心棄而不顧,也不想被拖進泥淖;於是雙方展開拉鋸戰,在人際關係中變得緊張,有壓力,有怨懟,好像變得只能在「被拖下去或是逃離」中做選擇…
心靈輔導老師 王漪
2017/09/16
2 3 4

訂閱電子報

必填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

送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