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禮安醫師:走一段無悔的人生,你需要的是靈性陪伴(一)情緒表達不是人人都會
許禮安醫師:走一段無悔的人生,你需要的是靈性陪伴(一)情緒表達不是人人都會
大家可能誤解一件事,其實,台灣的宗教師很多時候是在做心理支持。焦慮、懼、憤怒,這都是情緒;擔心家屬,這是社會。那什麼才是靈性?很簡單,我跟大家講我的定義是:「靈性一旦可以被定義,它就變成了死的靈性。」
許禮安 醫師
2017/05/24
瀏覽數 43,824

我的學長許煌汶醫師說過,他想要試著問末期病人的靈性困擾,就在門診問說:「阿伯,你有什麼靈性的困擾嗎?(台語)」你知道病人怎麼回答他嗎?病人說台語:「啥(什麼)?醫生你說啥?」
這我想到高雄捷運播報站名時,「巨蛋」和三多「商圈」都沒辦法翻成台語,前者直接再講一次國語「巨蛋」,後者只講三多的台語,「商圈」則省略不翻譯。
「靈性困擾」這個詞,雖然表象上可以用台語說出來,病人卻是完全聽不懂,不知道這是「什麼碗糕(台語)」?
維根斯坦說:「事物最重要的層面,由於過分單純且熟悉,在我們自己看來,就顯得隱晦不明。」羅大佑「戀曲1980」的歌詞也說道:「愛情這東西我明白,但永遠是什麼?」
.jpg)
(圖片來源:pixta)
困擾,我們都知道,但「靈性」到底是什麼?我先簡單破題:「靈性就是當時無話可說,事後牽強附會、甚至畫蛇添足的哇啦一大堆。文言的說:靈性就是那個無可名狀之境。」
▍ 情緒表達不是人人都會
靈性痛苦的表現有恐懼、焦慮、憤怒、隔離、寂寞或絕望等等,但是,靈性痛苦並不只等於這些情緒而已。可是坦白講,情緒表達這部分有很多值得探討的問題。
台灣老一輩的人的情緒表達很有問題。年輕人或許可以直接講出自己的情緒:「我很生氣」或「我很沮喪」,老人家不一定可以說出口。
我在門診常遇到有些老人家,全身沒力、腰酸背痛、眼睛矇霧、胸悶不舒服,做一大堆檢查卻查不出結果。曾經有位阿嬤,幫她做全身健康檢查,看報告時跟她說:「恭喜喔!阿嬤,妳健康檢查一百分。」阿嬤竟然說:「醫生你說我都正常,再過來我要怎麼辦?」我聽了心想:難道巴不得自己有病?
我靈機一動跟她說:「阿嬤!妳好像厚操煩(台語)!」她很驚訝的回說:「醫生,你怎麼知道?」如果你看到阿嬤的臉就會知道,眉頭緊緊糾結的皺在一起。
.jpg)
(圖片來源:pixta)
我說:「看你眉頭結做伙也知道。(台語)」她彷彿遇到知音說:「對啊!我家就我兒子最近沒工作,孫子帶回來叫我們養,要註冊也沒錢可以交學費。」她的情緒跟煩惱沒辦法表達,透過身體症狀告訴你。
我常提醒大家:「家裡的老媽如果常常跟你抱怨:腰酸背痛、頭暈目眩、四肢無力,不要一直叫她去看醫生、檢查身體,你應該帶她去逛百貨公司。老人家一直關在家裡,沒人帶他出去,久了全身都不舒服。只要帶她去逛街就會精神百倍。」
有時候不是身體的問題,而是心理情緒用身體症狀來傳達,叫「心身症」。如果連情緒都沒有辦法直接表達,老人家想要表達靈性困擾當然就更加困難。
▍ 心理支持和靈性陪伴和稀泥
「安寧療護視訊會議」每個月有兩次,在第二、四週的星期四早上七點半,全台灣的安寧療護團隊在網路同步開會,我已經很久都不參加了。
因為在會議上,很多次宗教師報告,說病人有靈性痛苦,講的是:「病人有死亡恐懼、病人擔心家屬、病人有憤怒焦慮」,可是,這真的可以算是靈性痛苦嗎?
我如果講真話,就會得罪一票人,包括師父。佛教徒不可以批評師父,但是參加會議,聽到可能誤導大家的不恰當言論,如果不回應,我心裡會很難受,因此只好像鴕鳥一樣「眼不見為淨」,不去參加「安寧療護視訊會議」,讓他們繼續自以為是的高談闊論。
.jpg)
(圖片來源:pixta)
大家可能誤解一件事,其實,台灣的宗教師很多時候是在做心理支持。焦慮、懼、憤怒,這都是情緒;擔心家屬,這是社會。那什麼才是靈性?很簡單,我跟大講我的定義是:「靈性一旦可以被定義,它就變成了死的靈性。」
我認為心理支持跟靈性可以做一個簡單劃分:如果口沫橫飛,語言文字飄滿時空,大概只能算是「心理支持」;然而那些沒有語言文字與肢體眼神的沈默與茫然景象,就比較有可能是需要「靈性陪伴」。
健康者與正常人,通常無法不依靠語言文字與肢體眼神去進行人際溝通,於是使用平日擅長的語言文字,把「心理支持」描述成煞有介事的「靈性陪伴」。
當病人已經開始進入「靈性」時空,醫護人員卻把他當成情緒沮喪或意識譫妄,於是找來精神科醫師會診,結果把病人貼上「精神狀態異常」的標籤,然後開始進行「心理治療」與「精神藥物治療」。令人忍不住想要質疑:到底是誰的「精神狀態異常」與「靈性狀態異常」?(未完待續,請見>>走一段無悔的人生,你需要的是靈性陪伴(二))
繼續閱讀:
1. 靈性的內在力量與生俱來,人人本具
2. 發展社區安寧的靈性關懷-大悲學苑的經驗與願景
3. 本土化靈性照顧的特色
關於作者|許禮安醫師

點此了解許禮安>>
―
愛長照謝謝您長期的支持,如果您對內容有任何疑問,或想提供更多更新的長照資訊給我們,歡迎聯絡我們: service@ilong-termcare.com
分享
文字
100%
120%
140%
Related Articles
延伸閱讀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