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歲世代,該為退休做好的三項準備

五十歲世代,該為退休做好的三項準備

可以趁著幫長輩大掃除的機會,一邊進行「懷舊」(回憶)治療,強化老年人的認知功能,減少父母失智的機率。另一方面,理性溝通說服父母將無用的物品丟棄,評估後覺得真的是「非必要」的物品,可先暫時擱在一旁,等待適當時間丟棄,切忌當著他們的面處理,以避免不必要的衝突。

愛長照編輯團隊

2016/05/25

瀏覽數 51,913




作者商業周刊出版社


五十歲世代,父母大多已年邁,自己也將邁入「空巢期」,「老化」問題無可迴避,也必須主動積極因應。此一世代應注意的三大課題為:



第一、學習斷捨離,調整自己過簡約生活。
 

垃圾桶


現年八十歲的吳伯伯,因為電視購物盛行,他閒來無事就喜歡看電視買東西,家中兩間儲藏室裝著滿滿的物品,因為年紀大健忘,他常常忘記還有一大箱衛生紙放在儲藏室的一角,趁著促銷價又買了一箱。
 

許媽媽用了二十年的陶鍋,蓋子都摔破了還捨不得丟,院子裡瓶瓶罐罐、陳舊的鍋碗瓢盆、報紙佔據一大角落,這些都是每個家庭或多或少會發生的場景。
 

斷捨離是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廢物及脫離對物品的執著,人往往會陷入「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要改變父母,先從自己力行簡約生活開始,少逛賣場、少買東西,盡量減少物慾的需求。 
 

可以趁著幫長輩大掃除的機會,一邊進行「懷舊」(回憶)治療,強化老年人的認知功能,減少父母失智的機率。另一方面,理性溝通說服父母將無用的物品丟棄,評估後覺得真的是「非必要」的物品,可先暫時擱在一旁,等待適當時間丟棄,切忌當著他們的面處理,以避免不必要的衝突。
 

一旦生活簡單,吃的、用的不需要這麼多時,自然清心寡慾,快樂長壽。

 

第二、仔細思考自己希望過怎樣的退休生活?
 

退休生活
 

包括休閒生活、財務及健康上的充分準備,並多了解更年期、老年癡呆症等老年疾病。在美國,估計有五百四十萬的人被確診為老人痴呆症,這個數字著人口老化還在迅速增長。多鼓勵父母親接觸人群,多跟家人聊天,或是參考國外做法,運用算數與閱讀,讓老年人「動動腦」、活化腦細胞,均能有效延緩失能失智的發生。 

 

第三、預先安排「身後事」與「安寧照護」。
 

傳統中國家庭都忌諱談論死亡,認為子女提此問題就是不孝,但這非但不能避免,更要主動及早討論,以預做準備。包括了遺產分配、身後事的處理、要不要採取插管急救等,能夠事先溝通交代,就能減少後輩的慌亂與紛爭。如果子女不方便談,也可以委託專業人士代為溝通說明。如果長者真的很避諱談,就不要勉強,暫停溝通,可透過戲劇或新聞事件有關子女爭產、長年臥病插管的案例加以引導。
 

隨著高齡社會的來臨,老年人照顧老年人的「老老照顧」問題,將成為重要議題,坊間常發生老人本身多病,又要長年照顧父母或配偶,在身心俱疲下,狠心殺害被照顧者,造成照護殺人的人倫悲劇。這都是照護的對象跟自己都逐漸衰老,看不到人生的出口,生活陷入貧困,或自己體力不支等,照護者撐不下去,才會淪為照護殺人。事實上,若能及早尋求社會資源協助,或可有效防範類似不幸事件的發生。

 



 

▍  別寵壞長者,自力支援是王道
 

除了以上必須特別注意的三大項課題外,台灣有許多「假性需求被照顧者」,也就是被照顧者還未達失智失能的階段,能夠透過復健或自力支援的方式重新站起來,才能減輕照顧者的負擔。
 

原本在貿易公司擔任會計工作的李小姐,因為母親膝關節開刀,又有長年糖尿病,傷口必須好好護理,不得不留職停薪在家照顧,然因為母親依賴性重又怕痛,生活起居都需要別人打理,復健效果也不佳,造成照顧上的困難。
 

台灣居家服務策略聯盟理事長涂心寧表示,像李小姐類似的案例非常多,主要是家人認為:長者不能動、不想動就算了,不該勉強他們。也有些是子女寵父母,不忍心看他們受苦,就不勉強他們進行復健。
 

事實上,以膝關節鏡手術而言,必須利用行動輔具進行半年至一年的持續復健,才能重新站起、自由行走。若因為怕痛而不動,恐怕永遠都站不起來了。
 

 

因此,不管是照顧者或被照顧者都要有正確思維,要透過自力支援,運用各種輔具協助照顧者靠自己的力量站起來。

所以她認為,在面對「長期照顧」這個議題時,一定要謹記「自力支援」的態度;她舉一個很好的案例,現年八十二歲輕度中風的黃爺爺,因為下半身無力,一開始是坐輪椅去日間照顧中心,經過評估之後,協會認為他能透過一連串團體活動而自立,另搭配復健及算數、寫字等認知性活動,可以復原。果然,不到半年的時間,黃爺爺就能擺脫輪椅,自行站立與行動。
 

一般而言,中老年長者身上或多或少都有慢性病,但涂心寧提醒,不要把自己當病人,與慢性病和平共處,仍然可以過著正常、愉快的生活。
 

但最重要的還是,要積極預防,延緩自己失智失能的時間,避免落入需要被長期照顧的可能性若人人都能在自三十歲開始就提前認知老化、預防老化,並採取因應措施,不僅讓自己的老年生活過得有品質,也不會成為家人的負擔。
 

30歲世代、40歲世代又該做哪些準備呢?


繼續閱讀:

1. 【朱國鳳專欄】靠子女養老有六大風險:低薪、裁員、意外……少子化時代,最好的計畫,就是不要退休

2. 【朱國鳳專欄】以房養老好?還是賣房養老好?比較5個考量後再做抉擇


 

資料來源:
《關於長期照顧,三十、四十、五十歲最該關心的九件事》
 

《關於長期照顧,三十、四十、五十歲最該關心的九件事》作者/商業周刊

本文經商業周刊同意後轉載,本書更多的精彩內容,請按此了解更多

 



 


愛長照編輯團隊

愛長照編輯團隊

照護小秘書

樂活養生、心靈加油站、長期照護、病症知識、社會資源......長照所需要的一切,愛長照編輯會努力整理資訊給大家!

分享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 item.title }}

{{ item.desc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date }}

瀏覽數 {{ formatNumber(item.views)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author.subtitle }}

{{ item.author.desc }}

分享

Most Followed Articles
你可能會喜歡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讀取中

訂閱電子報

必填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

送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