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竹語專欄】老年憂鬱你注意到了嗎?三分之一的老人有「經常性孤獨」、「恐懼死亡」...

【王竹語專欄】老年憂鬱你注意到了嗎?三分之一的老人有「經常性孤獨」、「恐懼死亡」...

首先要遠離社會上認為老人「體弱多病」、「生產力低甚至毫無貢獻」、「貧窮而不中用」、「冷漠不關心社會」、「是社會負擔」的有偏見族群。 遠離他們,他們的刻板印象是老人不悅的主要原因之一。 要調整心態,可用深度祈禱與靜觀修行,來做「心靈的重量訓練」......

王竹語

2017/07/26

瀏覽數 32,713




《列子.天瑞》的故事。

孔子到泰山遊覽,看到一位老人在郊外行走,身上穿著破舊袍子,一邊彈琴一邊唱歌。

孔子問說:「老先生看起來真是快樂,這是為什麼呢?」

老人回答說:「我快樂的原因很多啊。天地萬物,人最尊貴,我生為人,這是第一快樂之事。

一般世俗眼中的男女之別,以男為尊而以女為卑,我是男的,這是第二快樂之事。有人連生下來的機會都沒有,或是早早夭折,我已經九十歲了,這是第三快樂之事。

讀書人常常貧困,人到最後一定會死,一切以平常心看待,這樣一直到死,還有什麼事值得憂慮呢?」

 
 老年憂鬱
(圖片來源:photo AC)


 
依衛福部「國民長期照顧需要」調查推估,2016年5歲以上長期照顧需求人數約77 萬人,其中老人有50萬餘人。

光是浮上檯面就有50萬餘人,還有檯面下的,符合長照需求卻尚未申請,或因不知如何申請而沒有申請的;甚至是已經接近符合申請長照需求資格的老人,這些都是要考量進去的。

電影《往日情懷》(The way we were,1973)裡,凱蒂和哈伯談分手時,凱蒂感慨地說:「如果我們現在都老了該有多好,那代表我們一定有辦法熬過去,不受任何複雜事情的牽絆。」

真的是這樣嗎?老了比較不容易被事情干擾?是因為看多了,所以比較看得開?我相信很多老人要反駁我:
就是因為看多了,所以更不夠能輕易看開

看不開,要內化;看不開又化不掉,最後很可能憂鬱上身。甩開憂鬱,自己製造快樂。

 
 快樂
(圖片來源:pixta)

要製造快樂,先瞭解為何不快樂。老年人不快樂原因主要有三:

1. 病痛

超過65歲的老年人中,有高達80%以上至少患有一種慢性病。

根據健保署資料,國人平均壽命為79-82 歲,但真正健康狀態(生活自理,跑、跳、走一切正常)平均只到68 歲左右;也就是說,生命中最後的10幾年都在輔具、藥物、復健、無盡病苦中度過。



2. 孤獨心理

約有三分之一的老人承認自己有經常性孤獨感。

尤其退休後,忽然減少了可固定互動的人群,可能從外向樂觀轉為消極被動。


3. 對死亡的恐懼

有四分之一老人對死亡焦慮、不知所措,甚至極度恐懼。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老人病非怕死,而是擔心臥床太久,生活無品質,生命無尊嚴。

每個老人都有快樂的權利。自己不能製造快樂時,感染他人快樂。



老人的快樂可以來自本身,也可以來自他人。

首先要遠離社會上認為老人「體弱多病」、「生產力低甚至毫無貢獻」、「貧窮而不中用」、「冷漠不關心社會」、「是社會負擔」的有偏見族群。

遠離他們,他們的刻板印象是老人不悅的主要原因之一。


老人安享晚年之際,依然可以不必退出社會。

老人的社會權並不因年老而喪失或減損,而是與一般成人的社會權一樣。年老體衰不是問題,可以避免激烈運動,散步或緩和體操亦可;行動困難又怎樣?住家附近公園可以拓展自己生活圈;人際關係日趨疏遠?那更不是問題,網路視訊通話,見人如在眼前。
 
 恐懼
(圖片來源:pixta)

再強調一次:每個老人都有快樂的權利。社會強勢的主流族群不會刻意排斥老人,最怕是老人把自己走向孤獨空虛,與世隔絕,淪落為邊緣角色。

老人由於反應變慢,平衡感較差,協調能力下降,會想要藉由藥物減緩症狀。

但是老年人藥物代謝的效率已經降低,藥物副作用會更明顯。


當老人感到藥物不是那麼「快速有效」,反而有可能會變得更加憂鬱。

於是又會想:自己的這些症狀是不是意味著身體狀況越來越不如以往,甚至往更壞的方面想:身體狀況越來越不如以往,是不是意味著更接近死亡?

心態要改變,如果改了半天改不過來,要調整?如何調整?


別說老人思想頑固,不易調整,關鍵在用對方法。

台大精神科醫師林信男教授在其著作與東門教會演講中,多次介紹美國賓州大學靈性與心智中心(Center for Spirituality and the Mind )主任,也是賓州大學放射線學系副教授安德魯紐柏格(Andrew Newberg),與該中心副研究員、治療師馬克瓦德門(Mark Robert Waldman)共同執筆,出版相當受人矚目的書《改變大腦的靈性力量:神經學者的科學實證大發現》(How God Changes Your Brain: Break Through Findings from a Leading Neuroscientist)。

書中提到,經由靜觀修行與深層祈禱可以:


1. 活化大腦神經迴路,減緩老化與壓力的有害效應,使人更能妥善控制情緒。

2. 永久強化大腦特定部位的神經運作,進而降低焦慮與沮喪,增強社群意識與同理心,並改善認知與心智作用。

3. 能提升左額葉活動,增強正面情緒。

4. 對有認知障礙的人,還可使記憶獲得改善(減緩海馬迴之萎縮)。

 
 冥想
(圖片來源:pixta)

靜觀修行是一種心靈的重量訓練,靜觀修行只要每天花10-20分鐘冥想(在調息與放鬆時,心存慈悲或凝想一幅寧靜的畫面),整個身體不僅釋放抗壓的激素與神經介質,也釋放增強喜樂與降低沮喪的神經介質。

對認知、放鬆與心理健康都具有顯著的正面影響。幾個月的功夫,就可打造一條新的慈悲神經迴路。

最後分享,無論老人還是年輕人都受用的《維多利亞宣言》16字健康口訣:


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

我們有一天也會變老,當我們大部分人願意改變對老年的觀念,「變老」才不容易變成憂鬱的事。
 
 老人憂鬱
(圖片來源:pixta)

 
【附】《列子.天瑞》原文
孔子游於太山,見榮啟期行乎郕之野,鹿裘帶索,鼓琴而歌。孔子問曰:「先生所以樂,何也?」對曰:「吾樂甚多。天生萬物,唯人為貴。而吾得為人,是一樂也。男女之別,男尊女卑,故以男為貴;吾既得為男矣,是二樂也。人生有不見日月、不免繈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是三樂也。貧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終也,處常待終,當何憂哉?」


推薦閱讀:

1. 不要輕忽老年憂鬱症,恐誘發失智症

2. 沒有人想被遺忘,重視老年人的「社會性死亡」

3. 不老神話的背後:「老年歧視」的社會學觀察



  專欄作家|王竹語
王竹語
點此了解王竹語>>
   


王竹語

王竹語

專欄作家

臺灣作家,臺中豐原人,筆名取法學自畢卡索。已出版著作: 1.《醫生》(本書是2010年10月德國法蘭克福書展『臺灣館』展示作品) 2. 《我的整形世界》(天下文化,2006) 3. 《高科技健檢救你一命》(城邦集團原水文化,2006) 4.&5.《微笑看人生》、《無常看人生》(時報文化,2005) 6. 《尋找一首詩》(除了在臺灣出繁體版,簡體版由天津百花文藝出版) 7.《中國經典寓言的智慧》(晨星集團,2006) 8.《工作必勝!!戰國策》(晨星集團,2007)

分享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 item.title }}

{{ item.desc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date }}

瀏覽數 {{ formatNumber(item.views)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author.subtitle }}

{{ item.author.desc }}

分享

Most Followed Articles
你可能會喜歡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讀取中

訂閱電子報

必填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

送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