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竹語專欄】停止對失智症汙名化,民間團體呼籲「失智早篩」該列入免費健檢項目
【王竹語專欄】停止對失智症汙名化,民間團體呼籲「失智早篩」該列入免費健檢項目
提升民眾對失智症的警覺已刻不容緩,已有民意代表和團體呼籲將「失智早篩」列入免費健檢項目。 對失智症患者而言,早期診斷能延後入住機構的時間,進而能減少長期照護的費用;以家屬立場來說,早期診斷有助於日後患者的生活品質。
王竹語
2017/06/28
瀏覽數 28,402

《墨子.耕柱》的故事。
墨子推薦耕柱子到楚國做官,過了一段時間,有幾個弟子去探訪他,耕柱子請他們吃飯,每餐僅供食三升,招待並不優厚。
這幾個人回來告訴墨子說:「耕柱子在楚國沒有什麼收益!我們去探訪他,每餐只供給三升米,招待簡陋。」
墨子答道:「這不一定吧。」
沒有多久,耕柱子送給墨子黃金二百兩,說:「弟子不敢貪財犯法以至死罪,這二百兩黃金,請老師使用。」墨子說:「果然是不可預料啊!」
一個人,甚至一個地方,一個國家,給人造成的刻板印象比我們想像得更快、也更容易。

(圖片來源:pixta)
先是心存偏見,偏見久了造成刻板印象,再演變成汙名化,然後是普遍歧視、排擠;最後甚至可能造成某種程度的迫害,無論是心理層面或身體方面。
對於失智症的汙名化,使推動預防工作更添阻礙。早期稱「老人癡呆症」,聽起來又痴又呆,誰願意被貼這種負面標籤?
而即便既不痴又不呆,最早出現記憶力衰退症狀時,又怕被人說老糊塗、老番癲;無法記住最簡單的事情或學新東西,怕被當成老古板或老不修;空間感變差,不常去的地方容易迷路,怕被說沒用、社會包袱;自己忘記東西放哪裡,懷疑別人偷了,常常因此被當作難伺候、無理取鬧......
>>簡單的失智症檢測:
所有輕微失智症初期出現的警訊,都因為傳統社會長期對年長者刻板印象而忽略。
這種既有的刻板印象從何而來?可能的原因有:
1. 童年時期的不愉快經驗,對年長者產生負面觀感,留下不良印象。
2. 各類媒體有意無意間貶低年長者形象,久而久之潛移默化,在腦中根深蒂固。
3. 傳統文化遺留對年長者的評語和論斷。
4. 本身由於工作或其他接觸,和年長者長期不愉快互動後留下的偏見。
現今社群網站發達,資訊傳播已經從「資訊不足,無從判斷」到「資訊太多,輕率判斷」;甚至是「資訊混亂,不易判斷」:偽科學四處充斥,假專家隨意流竄,民眾人云亦云,不知所措;以偏蓋全,以訛傳訛,錯上加錯。

(圖片來源:pixta)
國際失智症協會(ADI, 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在〈2012 全球失智症報告:戰勝失智症污名化現象〉(World Alzheimer Report 2012: Overcoming the stigma of dementia)指出:
「汙名化失智導致無法妥善照護患者,也不能在相關研究上有所進展。」文中並提出減少汙名化的計畫有:
1. 失智症患者說出來。
2. 失智友善社群。
3. 對外的推廣計畫。
4. 推動早期診斷。
5. 藝術和體能活動。
顯然早期診斷已經是醫界共通的呼籲,但現今民眾普遍存在誤解,或認為老了本來就會自然而然失智,或覺得失智症只是一種加速老化的病,在在都增加民眾養成早期診斷習慣的難度。
舉例來說,「憂鬱」是失智長者較明顯的警訊,曾罹患憂鬱症者發生阿茲海默症的風險約為無憂鬱病史者之2倍。但國內憂鬱症患者多數沒有到院;即便到院,有高達七成五不是看精神科,看錯科又增加不必要的醫療成本;即便看對科,完成療程的比例也很低:根據健保資料,30%的患者只看過一次醫生,之後就斷了治療。
失智症早期意識清楚,舉止正常。輕微認知障礙現象,如記憶力減退會被家人認為是老化自然現象;憂鬱會被當成只是一時心情不好;出現幻覺、妄想則被看做精神太累,休息一下就好;晚上失眠、走動也被認為是老人家本來就難入睡。
即便家人覺得有問題,還是不會聯想到失智症。因為長輩症狀輕微,日常生活尚可自理;應該只是上了年紀的自然現象,而且智能沒有明顯減退。
殊不知,這些視為理所當然的情形其實已是一種警訊,專家都建議不可忽視,應先接受完整評估,確定減退的程度。
尤其長輩如果本身就有高危險因子,如高血壓、糖尿病、憂鬱症,更要定期接受追蹤,掌握病情,及早治療。

(圖片來源:pixta)
中央健康保險署於1996年推出「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凡40-65歲民眾,每三年可接受一次免費的成人健檢;65歲以上民眾,則每年可接受一次。2010年開始擴大提供子宮頸癌、乳癌、大腸癌、口腔癌合稱「四癌篩檢」服務。
然而,受檢率只有三成多!
據統計,藉由成人預防保健服務而發現疾病,皮膚病占16%、眼睛疾病占14%、類酯質代謝失調占8%、肝病占6%、四肢疾病占6%,資料顯示透過成人預防保健服務的檢查,的確可達到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的目的。
提升民眾對失智症的警覺已刻不容緩,已有民意代表和團體呼籲將「失智早篩」列入免費健檢項目。
對失智症患者而言,早期診斷能延後入住機構的時間,進而能減少長期照護的費用;以家屬立場來說,早期診斷有助於日後患者的生活品質。
Facebook執行長Mark Zuckerberg於2017年5月25日出席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畢業典禮,向畢業生發表演說:「我們治療病患的支出,竟然是投資研究預防措施的50倍之多,根本沒有防患未然,這沒道理啊!」建立預防醫學「今天不做,明天後悔」的觀念,現在就開始:停止對失智症汙名化,提高對失智症警訊的警覺。
【附】《墨子.耕柱》原文
子墨子游荊耕柱子於楚,二三子過之,食之三升,客之不厚。二三子復於子墨子曰:「耕柱子處楚無益矣。二三子過之,食之三升,客之不厚。」子墨子曰:「未可智也。」毋幾何而遺十金於子墨子,曰:「後生不敢死,有十金於此,願夫子之用也。」子墨子曰:「果未可智也。」

(圖片來源:pixta)
推薦閱讀:
1. 健忘≠失智 銀髮族注意失智症六大警訊
2. 認識早發性失智症:從「Still Alice 我想念我自己」看一場失去記憶的旅程
3. 照顧失智者,是台灣島上每個人的事-《當最愛的人失智》
專欄作家|王竹語

點此了解王竹語>>
—
愛長照謝謝您長期的支持,如果您對內容有任何疑問,或想提供更多更新的長照資訊給我們,歡迎聯絡我們:service@ilong-termcare.com
分享
文字
100%
120%
140%
Related Articles
延伸閱讀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