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竹語專欄】長照2.0要照亮偏鄉,首先讓原住民照顧自己人
16405 人瀏覽 -
-
-
2018/01/08
作者 王竹語 -
-
-
-
-
-
文/王竹語上一篇的專欄文章,長照2.0在偏鄉的困境,就曾提出相同的問題,原住民的部落連結性很強,但是當原住民想以自己擅長的方式自力救濟時,多數卻因為不符法規到處碰壁,實在讓人感到無奈。如果能夠讓原住民用自己的方式,照顧自己人,不只能夠強化偏鄉長照,更長遠來說也是間接保存文化的好方法。
政大社工所王增勇教授在「多元文化與社會權的矛盾與衝突:勾勒原住民自治的長期照顧」專題中也提到「讓原住民用原住民的方式照顧自己人」(詳見「臺灣原住民族部落活力發展資訊網」)。
我想就藉著王教授舉的例子,分享這些案例的意義和啟示,從以下五個,已經實施有成的例子,可以發現「長照」不是只有一個固定模式,而應該有更多貼近土地與人性的可能。
▍ 每個人都有在故鄉終老的權力--微小信念聚集原民長照大能量創造出這些可能性的人,大多只因為一個小小的目的。可是當這些微小的行動逐漸累積時,所蘊含的能量往往改變了一個家庭、整個鄉鎮的生活。
1. 吸引國際社福團體來交流經驗——臺中和平區達觀部落「共同廚房」臺中市和平區達觀部落青年林建治,創辦「德瑪汶原住民協會」,一開始的初衷很簡單,就是要改變「原住民離鄉才能活命。」的循環!
於是他推動「共同廚房」除了記錄泰雅族食譜與釀酒技術,也運用都市人認捐的有機耕作土地,供應老人與小孩共餐所需的食材;教導部落婦女用電腦寫計畫案、提供弱勢婦女工作機會,讓她們可以自力更生。他運用部落的團結性改善生活問題,甚至向下延伸到教育,將照顧盈餘成立部落學生獎學金。
(圖片來源:臺中市政府社會局)
這樣結合在地文化,從老照顧到小的「共同廚房」連英國、美國、香港、南韓等企業家都想進一步參訪與瞭解。而且不只企業家,2017年還有來自墨西哥、西班牙等的國際志工,一起參與共同廚房的送餐。有越多機會與國際交流,臺灣的長照才能「見長補短」走出適合自己的照顧模式,甚至從吸收經驗的角色,反過來成為經驗輸出國!
2. 以有限資源發揮最大長照精神:張淑蘭創辦的「臺東縣蘭嶼鄉居家關懷協會」臺東縣蘭嶼鄉公衛護士張淑蘭,成立居家關懷協會,培訓部落婦女,從事居家照顧與送餐服務。針對蘭嶼獨居、失能、身障、孩子在臺灣定居的長者,積極提供照顧與社會資源的安排與轉介。
她陪伴達悟族老人、重病患者走過生命盡頭。更重要的是,她親力親為的走訪、組織、招募義工,就是為了要在原住民傳統與現代醫療中找到平衡,使得需要被照顧的患者們,不再獨活在角落,數著所剩無幾的日子,而是可以重拾生命的尊嚴,得到應有的照顧。因為她的號召,跟隨投入的義工越來越多,資源與互助資訊也越來越豐富,是目前最廣為報導的原住民長照醫護人員。
3. 從災民蛻變為部落守護者:高雄達卡努瓦部落 Apu’u 的「秘密雞地」
高雄市那瑪夏區達卡努瓦村南鄒婦女 Apu’u (阿布娪)在八八風災後返鄉,用自己的方式重建家園,並種植無毒蔬果及簡易作物,養雞孵蛋,復育土地,休養環境。並將其命名為「秘密雞地」。此外,她建立小米田據點,開始在「To’onna Tamu」(意為「有老人在的地方」),讓部落老人依照傳統方式教導年輕人耕種,久而久之這裡不但是部落老人聚集的地點,透過青銀共學,傳統文化也能繼續傳承給下一代。
(圖片來源:photoAC)
4. 花蓮馬里巴西部落邱忠輝牧師用愛帶出更大、更多的愛
花蓮縣萬榮鄉馬里巴西部落,利華教會邱忠輝牧師與陳一鳳師母,相信「知識可以改變部落與孩子的未來」。於是,在教會的支持下,開設簡單的課輔班、才藝班,教導孩子課業。他們的用心,漸漸也得到許多人認同,吸引部落族人一起加入教育的行列。
「當你決定做好一件事,全世界都會來幫你。」
他們的用心付出,便感動了當地「杜溪工作室」的老師溫英妹,決定加入愛的行列。她與村裡志工媽媽,一起義賣自製的串珠編織工藝品,並將義賣所得扣掉成本,利潤用來關懷部落孩子和老人。5. 老幼共好、母語傳承:屏東平和部落德布藍恩的「社區互助教保服務中心」
屏東縣平和部落青年德布藍恩,在2006年回到部落時,觀察到一些學齡前孩子無人照顧,他實際走訪,發現是家中經濟能力不足,於是在部落設立共同照顧機構。將老人社區關懷據點與部落兒童托育相結合,讓老人成為托兒所教學的耆老,傳授傳統知識,實施全臺灣首創的全母語托育教學。
從這五個原住民自助的例子,可以發現臺灣目前的長照政策,仍以「都市」作為出發點,忽略原住民的文化傳統與習慣。但是,如果不能因地制宜,再好的政策都很難送到需要的人手上。
(圖片來源:istock)
反過來說,如果能夠瞭解當地風土民情,所提供的照顧資源與服務,就不再侷限身體健康,連同心理,甚至文化都能永續保存在美麗的家鄉中,成為滋潤的養分。
▍ 原民長照讓生命重獲尊嚴,文化得以延續
原民自助的意義,就在以下四點:
1. 以社區自助的方式增加資源、增強能力
林建治的「共同廚房」不僅凝聚泰雅族人力量,解決生活問題、也打開部落知名度。這種社區重建或重組的方式,可以恢復,甚至進一步發揮社區意識,激發自助互助的功能。
不僅關注個人需要,而且重視社區團結。團結才有力量與資源發展在地照顧服務,實踐在地老化理念。
2. 修補文化斷層,傳承部落文化
阿布娪讓長者們烹煮祖先所流傳的傳統部落美食,並解說佳餚背後的歷史,讓族人體悟自己的生命尊嚴及價值。各部落生態環境和人文資源都有其特色,脆弱瀕危的部落文化必須以資源扶植,縱向拓深,橫向連結,才能有效創造更多的幸福據點。
3. 建構以人為本、因地制宜的照護
偏鄉資源不足,如何根據偏鄉地理環境與交通、醫療常規等元素,又能兼顧部落生活習慣,將醫院與在地社區資源緊密結合,並建構完善、永續的偏鄉照護模式呢?除了實質的資源幫助,「以人為本,堅持信念」是不二法門。就像張淑蘭女士,希望蘭嶼島上每個重症及耆老都能獲得應有的生命尊嚴,在她的影響下,臺東縣蘭嶼鄉居家關懷協會的一群志工媽媽,化解了醫療觀念與傳統習俗的抗衡,大大增進部落患者的身心健康。
特別要注意的是:雖然本文介紹的「原住民用原住民的方式,照顧自己人。」是極為重要而深具意義的長照模式,但如果涉及專業的醫療照護,例如:高齡者是否定時服藥?日常活動是否有特殊困難?還是必須實際居家訪視,並由專業醫護人員評估才行。
而政府為了鼓勵醫師到偏鄉服務的頻率,縮短城鄉長照服務資源差距,已經有了更積極的做法。
據中央社報導(2017.12.17):衛福部擬規定每一個醫學中心都必須認領一個離島或偏鄉地區,補足當地缺乏的醫療服務。並一改過去蜻蜓點水式的支援,要求每次都得長駐數週至數月(保障醫師的薪資,也會確保醫師借調期滿後,可回到原醫院的職位),以滿足7至9成的在地醫療需求。
(圖片來源:istock)
預計2018年討論細節,最快2019年上路。生命是平等的,生命是無價的。
醫療照護是維持人類健康最重要、最直接的一環。偏鄉原住民的長照問題,除了靠民間自助、拋磚引玉外,政府也應更積極捍衛偏鄉、離島住民的醫療權利。讓山區原住民與都市市民享有相同的照顧,最終能在熟悉的家鄉迎接生命的終點。
資料來源:
1.謝琍琍(高雄市政府社會局副局長)〈老人福利服務之城鄉差距〉;引自「社會福利的多元化――城市與鄉村的差距」101 年社會工作專業研討會
2.王增勇教授(政大社工所)〈多元文化與社會權的矛盾與衝突:勾勒原住民自治的長期照顧〉;詳見「台灣原住民族部落活力發展資訊網」
3.王增勇教授(政大社工所)〈善念與助人之間有多遠?以原住民族社會服務為例 〉世界宗教博物館2013年5月14日
4.部落互助托育行動聯盟
5.臺東縣蘭嶼鄉居家關懷協會
推薦閱讀:
-
1. 先生壯年失智,妻一人扛全家四口!偏鄉失智症家庭的難題,未來政府的燙手山芋
2. 「在地老化」不是口號,看看瑞典、德國和日本怎麼做
專欄作家|王竹語
點此了解王竹語>>
如果能夠瞭解原住民的風土民情,所提供的照顧資源與服務,就不再侷限身體健康,連同心理,甚至文化都能永續保存在美麗的家鄉中,成為滋潤的養分,讓「長照」不是只有一個固定模式,而應該有更多貼近土地與人性的可能。 -
更多福利補助、長照資訊,每日傳遞給您
快來加入愛長照Li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