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勇敢表達生病的愧疚與心疼,中風家庭就能重建希望-諮商心理師 王嫊淩
21635 人瀏覽 -
-
2018/03/26
作者 諮商心理師 王嫊淩 -
-
「我不想活了!哪裡也不能去,只能躺在床上,坐在椅子上久了,頭會暈!」中風的華生,拄著拐杖緩緩的坐在椅子上,口齒不清的說著話。
他的妻子芳明坐在一旁聽了,勸著華生:「你要多動,不要一直躺著。醫生說要做復健,我們就好好做復建。」
華生很生氣,不清不楚地喝斥著:「你知道什麼,你什麼都不知道?」妻子沉默不說話。
▍ 接受彼此身處在兩個不同的世界
這樣的戲碼,似乎在不少照顧家庭中上演。
本是一家之主、經濟支柱的華生,就這樣硬生生的倒下。現在日夜躺在床上,要和身體的疼痛共處、與藥物為伍、和復健相依。他的內心感受不到自己「活著」的價值,因此經常無來由的被負面情緒侵蝕,這樣的苦卻也不知道跟誰訴說?而妻子芳明在先生倒下之後,家庭運作開始陷入混亂狀態,家庭關係發生了變動,產生了一層又一層的考驗。
芳明必須一邊工作一邊照顧先生,以微薄的收入支撐著家庭的運作,再累都努力不放棄。她從沒想到先生會有倒下的一天,更害怕先生有一天先離她而去。
(圖片來源:pixabay)
芳明總盼望著先生能恢復以前的模樣,有一天會好起來。
她心中百感交集的失落與擔心,其實很需要排解,但人們往往必須忽略這些複雜的情緒,只為了先盡力照顧和守護在病榻上所愛的人。▍ 讓生病的痛楚得以表達
華生不想活著的背後,請先理解他經歷了什麼樣的痛苦。
當他斷斷續續、慢曼地表達著,對自己沒有把身體照顧好的自責與懊悔;也訴說著,當他看著自己的妻子,要為他奔波,為他勞心勞力時,心裡是多麼的愧疚。
如果自己能夠就這樣死去,妻子芳明,就不需要為他承擔那麼多了。
華生還深刻地描述了,當他把中風的左手張開時,那種身體痲痹、刺痛的疼痛感真的讓他無法忍受。
在身體健康的人的世界裡,「張開雙手」的動作,對我們而言易如反掌,我們站起身來也不需耗費任何力氣。但對中風的華生來說,張開手、站起身來,需要使上的力氣,是無法用我們一般人的標準來衡量的。唯有生病的那一方,最能傳達他在經歷了什麼。所以,請讓他們親自告訴我們他與疾病共處的經驗,也讓內心的痛楚得以流動。
(圖片來源:pixabay)
其實,華生內心深處也渴望自己能快點好起來,回歸過去健康的生活。
然而,心急的他一試再試卻不見好轉,自然容易充滿沮喪與灰心。如果這時候又被提醒要「多動」,被挑起的怒氣,就更深刻的投射與呈現了自己內心無法達成家人的期待而備感挫折的表現。
▍ 看見情緒後的心疼與愧疚
他責罵妻子芳明的背後,隱藏著許多對妻子說不出口的心疼與愧疚,以及他對自己變得無能,而產生的低自尊、脆弱。
當妻子芳明在一旁,聽到丈夫一番自我告白後,更是不自覺掉下淚來。她聽見了先生與病魔抗衡背後的心聲,理解了先生的處境,改變了原本責怪的口氣。她告訴先生:「不急,我們可以慢慢來。」並讓先生知道,無論多麼的辛苦,她都願意承擔,陪著他一起度過去。
▍ 家人在疾病面前仍不離不棄我們總希望自己生病的父親或母親或伴侶有一天會好起來。然而,病情的轉變,有時是每況愈下的;看著跟自己相處多年的親人躺在病床上如此痛苦,心裡的疼惜,是我們溫情的展現。
被疾病折騰的那一方,面對身體轉變的衝擊,得重新適應和自己的身體相處,同時也得調適自己的心情。
(圖片來源:istock)
無論是照顧者或是被照顧者,如果雙方能看見彼此身處的狀態與需求,去發現彼此內心複雜的情緒,並允許衝突的存在、容忍彼此的差異;讓雙方有機會公開坦承內心的想法與歧見時,就能幫助家庭面對變動中的失落與壓力。
這些,都是讓家庭關係持續保有韌性與長出生命力的關鍵。▍ 透過表達與理解,展現家庭的生命力
後現代的敘事治療的哲學觀,讓我深刻的體悟到:個案或當事人才是自己生命的專家,和他們一起工作的過程,或許充滿著人性的脆弱、充滿對生命的無望感。
然而,在協助照顧者的過程中,他們能逐漸看到自己的照顧價值,也讓他們能看見在焦慮與失落背後,蘊含了多少對親人的強大關愛,並持續讓這份力量得以流動。
也唯有他們才能深刻地表達,他們的生命在經歷了什麼?以及照顧者與被照顧者想要如何與疾病一起生活?
請教他們所經歷的痛苦,幫助他們可以好好地說出來。並帶著他們去看見自己這麼努力的照顧對方背後想要傳達的是什麼?
還能說話的被照顧者,此時才有機會表達自己在疾病中的經歷,重新理解並接納生病的事實。藉著深刻的對談,華生不僅找回過去開朗的自己,也帶著開朗的心在醫院復健。復健的過程雖然辛苦,卻還是保持樂觀,用歡笑感染了醫院其他復健中的病人。
(圖片來源:pixabay)
往往我們所忽略的地方,有著照顧者與被照顧者對彼此說不出口的真摯情感。其實,不只是病中,每個人的生命都有自己的限制,接受無法改變的,才能多欣賞自己與他人已經做得很好的部分。
繼續閱讀:
1. 哪家機構好?10項尋找照護機構的必做功課
2. 「那一年我中風,我27歲」在醒不來的惡夢裡,更需要支持與陪伴
諮商心理師|王嫊淩
點此了解王嫊淩>>
—
論是照顧者或是被照顧者,如果雙方能看見彼此身處的狀態與需求,去發現彼此內心複雜的情緒,並允許衝突的存在、容忍彼此的差異;讓雙方有機會公開坦承內心的想法與歧見時,就能幫助家庭面對變動中的失落與壓力。 -
更多福利補助、長照資訊,每日傳遞給您
快來加入愛長照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