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人加害,卻有人受傷?照顧者覺得厭煩是正常的,因為失智後勾起的是深沈的痛苦

    14856 人瀏覽
    從我母親的童年故事,我學習到有些時候,沒有一個人願意傷害別人,甚至於這群相關的人表面都能維持和樂的關係,但從深層來看,還是有人可能受傷了,而且傷得很深痛得很久……那,我們非得抓出誰是罪魁禍首嗎?

    文/王漪
     

    我們生活在一個非常善於「揪出罪魁禍首」的世代,特別是在這個人人都可以發聲,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網路頻道的狀況下,人們可以透過虛擬世界對某個陌生人進行審問批判定罪,找到那些該為自己的不幸負責的人、事、物,用最狠毒的話去對待他們心中的禍首行刑。
     
    相對而言,人的內省能力卻在遞減,畢竟,找到一些代罪羔羊比發現自己的問題,容易多了,也符合現代被過度使用的「療癒」二字。
     


    ▍有人受傷,就必定有人需要被定罪嗎
     
    我從今年四月以後,回南部陪伴母親的時間增多,她年近90,行動不便且開始
    失智,數十年來,靠後天習得的知識態度逐漸崩盤,她心靈中最深、最原始的面貌一件件地浮現出來。

    身為子女,我不斷在發現-「我其實不夠認識她,跟她相處,我知道的都是事件,而非她在事件發生時真實的感受」因為,她自己也非常堅決地遮掩那些真實感受,直到她的腦力已經無法負載那麼多的掩飾了,她自己和我們這些周圍的人,都必須重新學習認識她,也調整我們自己。
     
    母親逐漸失能之後,最讓她的子女感到不耐的就是「黏人」。

    只要有人外出,她就會不斷的問身邊的人:「他去那裡了?什麼時候回來,外頭是不是在颳風下雨?」

     
    失智症
    (圖片來源:photoAC)

    如果大家都在她身邊,她會細細的檢查自己的四肢,接著說:「皮膚癢啦,眼睛痛啦,發燒啦,腳腫啦......」我們就得一一檢視,然後跟她說沒事,都很正常。

    她會用不斷的訴病來抓住身邊人的注意力,久而久之,這些招數百出的黏人方法,不但沒有得到她想要的更多關住,反而讓身邊的人變得無感,很多需要出門辦的事情,我們也都先斬後奏,省得她一小時可以反覆追問數十次。
     
    照顧者有時覺得被黏得「厭煩」,是很正常的,但心裡煩不煩跟是否能好好待她,是兩回事。維持善意,是需要下決心去執行的。
     
    我們從小到大聽過數千次的故事也讓我們心知肚明-「母親一直有被遺棄的焦慮」。健康的時候靠著「為母則強」壓抑住那些焦慮,現在,壓不住了,而且,就算你告訴她一萬次:「我們不會拋下你不管!」仍是無效的。

     
    心理支持
    (圖片來源:photoAC)

    她要的是你在她眼能看到,手能摸到的地方,都可以繞著她轉。但是,如果我們真的100%配合她這種需求,我們自己會垮掉,那就真的沒人照顧她了。
     
    因為失智的母親現在已經沒有能力開啟話題,為了讓她講講話,我在早餐過後用我寫的《與兒童心靈有約》書本裡的練習,請她說話或是畫圖,我發現那些練習對老人也很管用。
     
    她無論從哪個主題切入,都會繞回一件事,就是-「我六歲的時候,他們把我送走了......」聽起來好像是去當養女似的。
     
    其實也是,但那個養父母是她的姨父姨母,跟原生家庭一直都有密切來往,姨母家沒有子女,所以,母親到了那裏算是獨生女,養尊處優、頗得疼愛,送去姨母家時,親生父母還像嫁女兒似的,用一艘小船裝了滿滿的「嫁妝」,母親回憶當時6歲的她,很風光的坐在小船上,從蘇州航行到同里,心裡是很得意的。
     
    從她各種的描述中,她從6歲到16歲重新回到原生家庭,這十年當中可能是她一生最無憂無慮,備受寵愛的黃金歲月(因為後來的日子都是在戰爭,逃難,以及初到臺灣一窮二白艱辛持家的日子)。
     
    失智症
    (圖片來源:photoAC)
     
    既然6歲被送走之後,沒有受到任何類似「苦命小養女」的日子,也沒有任何人傷害過她,為什麼這件事可以迴盪八十多年,直到今日還一直在提,而且提起的時候,對她的親生母親是有責難的。
     
    我們最早發現母親有「被遺棄的恐懼」,是在大約30多年前,那一次,她動了脊椎手術,全身麻醉,手術後在恢復室裡,當她快要清醒時,我們聽到她大聲吶喊:「你們不要丟下我一個人,不管我啊!」我們這群家人都十分錯愕,因為我們從來沒有丟下她不管的意念,她這種「半昏迷狀態吐真言」的來源,到底是什麼呢?
     
    開完刀的第二天,醫生叫她練習自己下床上洗手間,我扶著她到洗手間門口,她推開我,不讓我跟她進去,她說:「我自己可以。」清醒後的她又恢復過分獨立的態勢,不但推開我,而且把洗手間的門鎖起來,她一輩子都在武裝自己,為了應付「萬一你們都不要我了,我還是能自己活下去......」
     
    直到年老體衰,失智帶給她極度不安,她才把一輩子想要卻得不到的渴望:「別送我走,讓我留在你們身邊,讓我有依有靠......」化作嬰孩似的黏人,而這份黏人,反倒又成了照顧者想逃離的原因。人生有很多糾纏不清的因與果,很像小貓小狗追著自己的尾巴咬,玩到暈了,還是無解。
     

     
    因為每個人先天的氣質不同,對事情的反應不同,同樣一件事,對某甲是激發向上的動力,對某乙是無感、無所謂,但對於某丙,可能就是影響一生的傷害,即使他後天學到一些方法掩蓋這傷害,那傷害的餘絮仍在,影響著當事人和他們的後代。
     
    像我跟我的弟妹都有相似的人生態度-「事情要做到最好,無可指摘,才不會遭到被棄絕淘汰的命運」。獨立好強是我們的優點,也是負荷。
     
    在我讀小學那時代,沒有老師不打學生的,大部分的孩子頂多哭一哭,就過了,我這種小孩會奮力把事情做好,讓老師打不著我,但他們也並不喜歡我的冷臉。
     
    但是,像作家三毛那種小孩,被老師打了,就承受不了這種傷害,休學了,在家裡自學…...而我常在想,如果當時三毛跟普通小孩一樣,沒把挨打的傷害當回事,繼續受正規教育,也許後來我們根本不會有三毛這位特立獨行的作家了。
     
    三毛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從我母親的童年故事,我學習到有些時候,沒有一個人願意傷害別人,甚至於這群相關的人表面都能維持和樂的關係,但從深層來看,還是有人可能受傷了,而且傷得很深痛得很久……

    那,我們非得抓出誰是罪魁禍首嗎?有時,這些事是無解的,以我跟母親的互動為例,每當她跟我抱怨她自己的生母把她送人,我會把話題轉開,讓她講講在養父母(她的姨父姨母)家一些快樂的經驗,她會開始漸漸進入愉快的回憶,像是獨享玩具、吃西點,還有鄰居可愛的小男朋友。

    我治不了她的原傷,但我可以試著帶她回憶快樂的事,當她的愁苦變成笑臉時,即使只能維持一兩小時,我都很有成就感。
     
    如果從我母親心中還能提煉出一絲絲快樂的能力,那我也應該也有快樂的能力,那對今日的我而言,是最重要的了。
     
    照顧者
    (圖片來源:photoAC)
     

    繼續閱讀

    1. 我不做,誰做?」 談家庭照顧者的迷思

    2. 為何阿嬤一跌倒就變成失智症?心理師:注意長者的「病後生活」


    心靈輔導老師|王漪

    點此了解王漪>>

     



  • 更多福利補助、長照資訊,每日傳遞給您
    快來加入愛長照Line↓


        


      • 「與心靈有約」主持人 心靈輔導老師 王漪
      • Rosa擁有超過三十年的心靈培育經驗。自一九八一年起,在隸屬于教育部財團法人的傳播機構「光啟社」製作「人格教育視聽教材」,舉辦訓練課程,並曾赴法國、西班牙接受創作、靈修與影視媒體相關訓練。

        二〇〇〇年起任教聖心女中,主持「心靈有約」課程,著有《與孩子心靈有約:20堂給大人與孩子的靜心啟蒙課》一書。 Rosa以慧黠的眼光、幽默的筆調,描述晚年的生活與心靈。

        她的幸福配方是-安全感、明朗的氣候和人際關係,還有心靈與物質的不匱乏。在安定的生活中,人不必很有錢,也可以活得幸福。
      • 幸福老學>>「老天只要給我一點點機會,我

        「親情不是理所當然,傷痕再小還是會痛」家

愛長照謝謝您長期的支持,如果您對內容有任何疑問,或想提供更多
 新的長照資訊給我們,歡迎聯絡我們:service@ilong-termcare.com
  • 愛長照定位:解決照顧者疑惑的社群、整合長照專業者的論壇、關心長期照顧者的媒體
  • 愛長照宗旨:希望,互助,愛心,陪伴
    • 愛長照訂閱電子報
    • 追蹤愛長照
© 2016 i Long-term care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