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驗仔細分析 你我都要拒絕當下流老人
日本經驗仔細分析 你我都要拒絕當下流老人
台灣人口老化速度正在加快,2018年正式邁入「高齡社會」,預估2026年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台灣是否也會出現「下流老人」景象?
Smart智富
2018/10/26
瀏覽數 12,985

撰文/王儷玲
日本社會學者藤田孝典於其著作《下流老人》中提出「下流老人」一詞,描述日本高齡者生活貧窮衍生出的社會問題,引發許多省思與迴響。
台灣人口老化速度正在加快,2018年正式邁入「高齡社會」,預估2026年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台灣是否也會出現「下流老人」景象?為避免此情況發生,日本高齡社會的改革經驗及民間企業的因應措施,值得台灣借鏡學習。
目前日本高齡社會已出現以下3種現象:
1. 政府退休年金不足:
日本在2015年家計調查報告中顯示,一對無存款的60歲退休夫妻活到80歲為止,每月需要花費25萬5,000日圓,但2016年國民年金每人每月平均給付僅5萬5,000日圓,顯示日本老人無法單靠國民年金支撐退休生活。
2. 鼓勵民眾自行做退休準備:
在發現政府退休年金不足以支應退休生活後,政府開始鼓勵尚未退休者積極理財,為退休做準備。

(圖片來源:photoAC)
3. 延後退休與高齡創業呈常態:
目前日本除了公務員外,民眾可選擇在60歲~70歲之間退休,近期更研議要將退休年齡延後至70歲。此外,已經有高齡人力派遣公司,讓已退休但有體力的高齡者繼續工作或創業。
以上日本社會的3種現象,台灣已完全複製,情況甚至更嚴重。根據政治大學參與的一項退休準備指數調查發現,台灣勞工的退休準備指數只有4.17分(滿分10分),退休準備明顯不足,低於全球平均5.9分。
主要原因是不知如何準備、缺乏諮詢管道,顯然在政府推動年金改革後,台灣民眾對於年金不足的危機意識雖提高,卻不知如何解決。

(圖片來源:photoAC)
其實勞工可善用專業網站、詢問專業財務顧問,先從自己的退休金缺口開始著手。台灣有些金融機構已將金融科技應用於退休理財,利用大數據與人工智慧,優化退休理財需求分析與相關投資策略。
以退休理財為例,可透過網站、智慧型手機搭配理財App進行線上理財諮詢。另外還有退休智能理財平台,藉著與人工智能互動,為民眾量身訂做退休理財試算,協助退休需求分析和財務規畫。
此外,銀行提供的安養信託、以房養老,以及保險公司提供的年金險、長期照顧險與健康管理外溢保單,都可作為退休理財的商品。

(圖片來源:photoAC)
建議上班族應趁早估算出退休金缺口,善用以上商品擬定完善計畫,並透過定期定額方式來儲蓄、投資,只要有恆心,台灣長者一定可拒當「下流老人」!
(本文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副校長暨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理事長、台灣風險與保險學會理事長)
本文經Smart智富同意後轉載,原文請點此
延伸閱讀:
1. 退休後每月想要有4萬現金流 專家建議照這4點操作
2. 存千萬後靠定存能安心退休嗎? 答案是:要繼續投資!
繼續閱讀:

關於作者-Smart智富
《Smart智富》成立於1998年,提供保險、退休規畫、消費觀念等投資理財領域的知識、情報與課程服務,以及透過旗下臺灣發行量最大的理財月刊-《Smart智富》月刊等財經暢銷書,全方位服務投資族群需求。
更多精彩文章請見「Smart財經好讀」:
http://smart.businessweekly.com.tw/Reading
Smart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smartmonthly
-
分享
文字
100%
120%
140%
Related Articles
延伸閱讀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