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沒有「完美變老」的樣本,相信自己能用獨特的方式成長-《艾倫‧狄波頓的人生學校:關於變老這件事》
世上沒有「完美變老」的樣本,相信自己能用獨特的方式成長-《艾倫‧狄波頓的人生學校:關於變老這件事》
世界上根本沒有所謂「完美變老」的樣本。 英年早逝的人雖然生命短暫,但是活得比普通人更燦爛──這雖然又是用來安慰死者家屬的台詞,卻也無比真實。 每個人都以自己獨特方式成長、成熟;年輕人可以很有智慧,老人也可以愚蠢無比,反之亦然;大部分的人都是有時候聰明有時候笨,一星期、一天、甚至一個小時之內都可能轉換數次。
時報文化
2016/08/24
瀏覽數 23,139

作者/安妮‧卡普芙 (Anne Karpf)
家長總是樂於看著自己的孩子成長茁壯,那我們是否也可把這種想法用在自己身上?比如觀察自己在生活中如何渡過難關?這跟自戀不一樣,這是自助。
對於多數人而言,來之不易的成長將帶來源源不斷的滿足感,是我們絕對不會拋棄的東西。
我們樂見成熟的自己,慶幸自己有這個機會不斷發展。成長──無論是在十歲、二十歲、三十歲、四十歲都很值得,也可以很有收穫。
那些用陳腔濫調嚇唬年輕人學生時代是人生最幸福的階段,或者把學生時代做為他們最快樂的時光,只是透漏出自己不幸地無力改變生活,對於了解年齡的增長一點幫助都沒有。
不同的人當然會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感到快樂,但是這跟對年輕人擺擺手、斥責他們已經過的比自己還好有什麼關係?

(圖片來源:pixabay)
跟我們輕率地說他們「啊,還沒三十歲呢」又有什麼關係?同樣的,年輕人充滿刻板印象地問一個年紀比較大的人「人生最風光的日子是什麼時候」又是什麼道理?
一位來自曼徹斯特的六十三歲教師露西(Lucy)如此輕盈地回答自己的兒子:「就是今天,明天我也一樣很好。」
英年早逝的人雖然生命短暫,但是活得比普通人更燦爛──這雖然又是用來安慰死者家屬的台詞,卻也無比真實。
每個人都以自己獨特方式成長、成熟;年輕人可以很有智慧,老人也可以愚蠢無比,反之亦然;大部分的人都是有時候聰明有時候笨,一星期、一天、甚至一個小時之內都可能轉換數次。
生命不斷變化,成見卻使得各種年齡的形象定型,像乾燥花一樣死板。
比如說年輕人都是不知疲倦為何的享樂主義者、永遠在找尋下一個樂子,或者徹底沉迷於網路社群──比起那些憤世嫉俗的成年人,年輕人其實更在乎找尋生命的意義,這個事實卻完全被掩蓋;現實中,他們的提問正好就是感覺敏銳且深思熟慮的人們不斷思索的問題,卻經常被忽略,甚至被嘲笑只是青春期焦慮作祟。
更多《艾倫‧狄波頓的人生學校:關於變老這件事》轉載>>>
◆ 不用留戀青春,用「成長」替換「衰老」,生命將完全不同
◆ 變老,是值得慶祝的事!長大讓人能開拓視野、看見世界

本文經【時報出版】同意後轉載,更多本書的精彩內容,請按此了解更多
—
分享
文字
100%
120%
140%
Related Articles
延伸閱讀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