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不用留戀青春,用「成長」替換「衰老」,生命將完全不同-《艾倫‧狄波頓的人生學校:關於變老這件事》
18499 人瀏覽 -
-
-
2016/08/24
作者 時報文化 -
-
-
-
-
-
作者/安妮‧卡普芙 (Anne Karpf)
真正享受年齡增長過程的人會是什麼樣子?在二十五歲之後繼續說「好想長大」、「好想變老」?真的滿心期待年紀變大,而不只是接受數字增加?
說到這個,厭世的人大概會要你想想伏爾泰(Voltaire)的小說《憨第德》(Candide)裡,主角的老師邦格羅斯(Pangloss)那句「世界盡善盡美」(all is for the best)。
雖然伏爾泰確實在諷刺毫無限制的樂觀主義,但他也沒有歌頌悲觀主義,而是說「我們必須培養自己的花園」。
我主張的就是這種很實際的樂觀思想;只要我們不要理所當然的認定自己一定長壽,而是體認到世界上大部分的人(特別是活在發展中國家的那些人)也都一樣時間有限,這種想法很容易能夠被接受:能夠長大變老就是福氣。
(圖片來源:pixabay)
在這樣視年紀為負擔的社會情緒下將高齡看作一種殊榮看來好像很激進,但卻的的確能夠清楚地提醒我們,人類是才剛剛開始獲得長壽這種珍貴的寶物。
能夠擁有完美老年生活的通常是那些不帶包袱的旅人們,一旦他們發現自己對事情的想法已經不能滿足人生下一階段的需求,立刻就能拋棄成見──適應力在此非常重要。
唯一的問題在於這些用來自救的道理說起來容易,卻不可避免地讓事情聽起來比動手去做更輕鬆。
捨棄舊時的想法和概念可能極為困難,你會因為事情的發生與否而感到難過,你必須承認自己的失敗、錯誤,以及不當的選擇。最糟的是,你還得接受自己其實無法全然掌控生命。
(圖片來源:Edwin Sarmiento-flickr c.c.)
佛洛伊德(Freud)定義出「反應」與「處理」之間的差別:前者只是不斷重新經歷創傷的過程,後者則代表雖然不忘受創或喪親的經歷,卻能夠平心接受過去,改變自己,進而恢復活力。
雖然有時候我們會需要藉助專業人士的幫助,但這對變老過程極其重要,它使我們能夠放下身邊過重的行李繼續人生旅途。
如果我們用「成長」替換「衰老」一詞,整個生命週期將看起來完全不同!
「老」這個字已經被恐懼與輕蔑污染殆盡,害得我們想要完全將其捨去;最好的方法卻是把它回收、解毒,並把它連結到完整的生命週期,不要限制在最終階段。
活著就是成長,年齡增加就是生命的進程,對抗老化根本無異於為反對生活(而市面上竟然有這麼多產品驕傲地宣稱自己能做得到)。
全心歡迎老化就等於擁抱生命本身,接受期間所有的痛苦、歡樂和艱困;如果我們能夠尊重自己的成長、以現實但正面的態度迎接逐年增加年紀的自己、不須嘲笑青春或將其理想化,那就是給自己加上受用一輩子的重要能力了。
《艾倫‧狄波頓的人生學校:關於變老這件事》將繼續談到,充滿年齡歧視的現代生活,但有意思的是,老年生活的前景卻從未如此令人期待。
最近新成立了一個會定期向各界捐款的組織「老化新動力」(New Dynamics of Ageing);有鑑於當今社會對老化不斷的檢視和質疑,這名字的確起得很好:現在已經有許多人、許多團體漸漸提出各種不同以往的方式面對老化。
在書中,我們將舉些「創意變老」的例子;這裡所謂創意不一定指真正進行創作,而是說人們不論遇到哪些失望與失落,都能運用自己的想像力和適應力面對人生各個階段。
「活到老創到老。」──似乎是個不錯的座右銘。
更多《艾倫‧狄波頓的人生學校:關於變老這件事》轉載>>>
◆ 世上沒有「完美變老」的樣本,相信自己能用獨特的方式成長
◆ 變老,是值得慶祝的事!長大讓人能開拓視野、看見世界
本文經【時報出版】同意後轉載,更多本書的精彩內容,請按此了解更多
—
全心歡迎老化就等於擁抱生命本身,接受期間所有的痛苦、歡樂和艱困;如果我們能夠尊重自己的成長、以現實但正面的態度迎接逐年增加年紀的自己、不須嘲笑青春或將其理想化,那就是給自己加上受用一輩子的重要能力了。 -
-
-
- ● 關於作者>>
- +看更多作者
-
-
-
- 出版媒體 時報文化
- 華文世界第一家股票上櫃的出版社。 出版品種類繁多,包括:經典文學、大眾文學、人文科學、史哲文化、生活品味、商業財經等。
歡迎光臨時報悅讀網: http://www.readingtimes.com.tw/ReadingTimes/default.aspx
-
-
更多福利補助、長照資訊,每日傳遞給您
快來加入愛長照Li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