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錢也找不到長照機構的床?

為什麼有錢也找不到長照機構的床?

「我以為只要有錢,就能喬到長照機構裡的一間單人房。」這恐怕是很多人盤算的未來照顧方式,但事實是,再有錢,都買不到一張床。當家中沒人能顧、機構中又沒有合適的床,年邁長輩的生活,究竟如何是好?

天下雜誌

2019/09/30

瀏覽數 27,544



文/黃惠如
 

衛福部曾普查全台安養護機構床位,全台床數共十萬多張床,護理之家與其他長期住宿機構佔床率從六成多到九成多不等。報告中指出:「床位數尚未完全利用」。
 
但如果家人
失能,需要一張床,打電話很快就發現,只要評鑑甲等以上的機構,大都滿床,而且排隊至上百號,甚至千號,實際狀況和冰冷數字有差距。
 
若往下細究,滿床的多是較受民眾信賴的醫院附屬護理之家,以及「單人房、雙人房永遠都不夠,」長庚護理之家主任戴興業說。
 
管國霖為了父親,走遍住家附近所有的護理之家。其中,仁愛醫院附屬的護理之家工作人員說沒有床,拿出等床名單,一翻好幾頁,排隊超過兩百號。登記後至今三年多,他沒有收到通知。
 

延伸閱讀:被迫終止的光輝職涯 前外銀董事長管國霖:父親這擔子,我沒地方卸下
 
「政府說有空床,問題不在總數,而是配置出了問題,」管國霖以自身經驗說。
 
一直以來,台灣人生重病,在醫院急診室苦候,陷入一床難求的集體焦慮,早已延伸到長照。最需要專業照顧的複雜病人,卻最無處可去,只能靠家人照顧,這就是離職照顧的主要原因。
 
台灣至今無法產生優質長照的扭曲面貌,要從法規說起。
 
法規
(圖片來源:pexels)
 

▍為何長照機構的床不夠?
 
「老人福利法」從1980年制訂以來,明文規定老人福利機構,必須為非營利性質的財團法人才能設立,也就是只有慈善、公益團體才能設立,不能賺錢。
 
1997年修法後,放寬私人可以經營五十床以下的小型機構。不過,經營者資格、空間規劃、面積、單位空間比、人力比、監督評鑑,甚至每一床的價位天花板都被「護理人員法」、「老人福利機構設置標準」、「老人福利機構相關罰則」、「老人福利法」等重重限制。
 
因此,只有少數依靠公益捐款的宗教團體,才能以品質著稱,而且一床難求。就連以照顧健康老人為主的長庚養生文化村,都得依靠王永慶生前捐贈34公頃土地及基金,每年賠4000萬才能經營下去。
 
就算私人企業想進入長照市場,都必須面對政府設下的多重標準。
 
「企業也會算,如果綁手綁腳,我幹嘛進來?」雙連安養中心執行長蔡芳文說。
 
一位業者私下透露,儘管單人房、雙人房的優質長照機構供不應求,業者若想增設床位,也會被地方主管機關在專家審查會議上,視為「照顧有錢人」而阻撓。
 


▍失控的政府評鑑制度
 
除了在前端管制私人企業進場,設立之後,安養護機構經營還要面對政府失控的評鑑制度。
 
愛老郎長期照顧中心負責人張邁轟翻開厚厚一本評鑑指標,裡面貼滿各色便利貼,「500多條(法規)管49床老人,」張邁轟妻子、也是負責人的宋淑娟忍不住抱怨。
 
評鑑
(圖片來源:pexels)
 
而且,他們也指出,各縣市機構評鑑往往每屆發包給不同的大學,不同的老師標準不一,導致改善前一年評鑑老師的建議項目後,今年又說不合格,讓業者莫衷一是、難以遵循。
 
但「政府有本事『管前』,卻沒有本事『管後』,」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系教授陳正芬批評。政府管制了好的守法機構,卻對壞的束手無策。品質欠佳的安養護機構,缺乏退場機制。
 
前立法委員黃淑英曾發現,全國2007年至2010年連續兩次以上被評為丙、丁等級的機構,共有29家,僅七家初次評鑑丙等時,遭主管機關罰款;對於情況已達應暫時停業或勒令永久停業的機構,主管機關毫無具體行動,因為居住的老人無處可轉。
 
看似評鑑嚴格管控,養護、護理機構不人道的照顧品質卻時有所聞。
 
台大公衛學院副教授陳雅美曾帶學生參訪號稱六星級的護理機構,參訪後交流,學生舉手發問業者與工作人員:「你們老了以後願意住進來嗎?」結果陷入一大段沉默。「這段沉默說明了很多事,」陳雅美進一步解釋,長照產業要成功不難,就是你老了願意住的地方。
 
政府前端嚴格管控,沒有為台灣人民換來好的照顧品質。看似管制失靈,政府為什麼還是要管那麼多?
 
「照顧老人不是商品,」立法委員吳玉琴與前立委陳節如開記者會抨擊政府,「老人照顧不該自由化,要有一定的市場管理機制,確保消費者不會付不起,或任由機構沒有依據地制定收費價格,」吳玉琴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照顧
(圖片來源:istock)
 
如此一來,「台灣還是被綁在政策式福利,政策規定誰能用才能用,如中低收入戶、榮民伯伯……才能用,和50、60年前一樣,」蔡芳文不禁搖頭。
 
重重管制來自政府的出發點是防弊。在1997年開放小型機構合法前,大街小巷的養老院全都是非法,多數品質堪慮。
 
但過度防弊的結果就是作弊。業界透露,為了應付繁複的評鑑,已有顧問公司承包評鑑寫報告,每個月3萬元。
 
研究長照政策與市場長達5年的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副總經理蔡晏潭認為,政府不希望「台灣的養老院是好市多(Costco),而是7-Eleven,」也不希望在長照出現醫療體系的「長庚」,龐大到無法管控。
 
但防弊心態也使得台灣缺乏優質機構將老人分流,特別是22萬中、重度失能老人無處可去的困境。
 

原文經天下雜誌同意後轉載,原文請點此
 

 

延伸閱讀:
 
         

繼續閱讀:
 

1. 看看別人想想自己 澳洲長照機構參訪
 
2.
住宿型長照機構補助-申請資格和流程(懶人包)
 


關於作者-天下雜誌
天下雜誌

天下雜誌

華文世界最優質的財經雜誌

每個關鍵時刻,「天下」都以積極、前瞻、放眼天下的態度,試圖為台灣在世界前進的潮流中找到定位,為企業因應政經巨變找到出路,為領導人與中產階級搭起溝通的橋樑,為台灣追求一個美好而公平的社會。

分享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 item.title }}

{{ item.desc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date }}

瀏覽數 {{ formatNumber(item.views)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author.subtitle }}

{{ item.author.desc }}

分享

Most Followed Articles
你可能會喜歡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讀取中

訂閱電子報

必填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

送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