揪出息肉,預防大腸癌

揪出息肉,預防大腸癌

少量多餐並選擇高營養價值的食物,有助於維持患者的營養狀態。臨床上偶而會遇到一些癌症病患,身形虛弱、瘦小,不適合做化學治療,因為治療的過程可能會讓患者整體狀況越來越差。

照護線上

2020/07/07

瀏覽數 10,190


 
文/照護線上編輯部
 

「醫師,我最近排便不太順,會不會是大腸癌?」隨著大腸直腸癌發生率愈來愈高,在診間經常聽到這樣的問題。
 
高雄市立小港醫院謝孟書醫師表示,「排便困難」是大腸直腸癌的症狀之一,大腸腫瘤會讓腸道變得狹窄,可能讓患者出現
便秘,少數患者會有腹瀉的狀況。因此「排便習慣改變」是察覺大腸直腸癌的重要指標,假如原本一天排便一次變成三天一次,就要注意。
 
每次排便後,記得檢查是否有「
血便」的問題。另外也要注意糞便的形狀,若變得細細的,便得留意。
 


▍大腸息肉會變成大腸癌嗎?
 
謝孟書醫師指出,大腸息肉很常見,分成很多種型態,其中較需留意的是「腺瘤」,因腺瘤會逐漸長大,經過幾年後可能出現病變,而演變成癌症。
 
發生病變的時間因人而異,短的約三、五年,久的可能會超過十年。醫師在做
大腸鏡檢查的時候,若看到腺瘤都會盡量將其切除,以避免演變成大腸癌。
 
大腸鏡
 
而腺瘤可能會再復發,即使已經切除,醫師建議一定要定期做大腸鏡追蹤。
 


▍大腸直腸癌的治療選項有哪些?
 
謝孟書醫師解釋,大腸癌的治療通常以癌症分期來進行,包括手術治療、化學治療、放射治療等,這幾個選項會互相搭配。有時先進行手術,術後再依照病理報告來決定是否加上化學治療和放射治療。
 
至於較低位靠近肛門的直腸癌,為增加保留肛門的機會,可以在術前先進行化學治療和放射治療,讓腫瘤範圍縮小後再進行手術。較晚期的大腸直腸癌則不適合開刀,建議直接採用化學治療。
 
醫師會評估癌症分期和患者的身體狀況,來擬定個人化的治療計畫。患者應與醫師詳細討論、好好配合,能達到較佳的預後
 


▍大腸直腸癌常見治療副作用有哪些?
 
不同的治療,可能伴隨不同的副作用,謝孟書醫師舉例,化學治療會對快速生長的細胞造成影響,常見的副作用包括消化道症狀,如腹瀉、噁心、嘔吐、口腔潰瘍、食慾不振等。部分藥物會有骨髓抑制的作用,導致白血球下降,造成患者抵抗力較弱,增加感染的風險。
 
直腸癌患者接受放射治療,可能會造成直腸黏膜受損,而出現裡急後重,所謂「裡急後重」的意思就是,患者經常想上廁所,但卻解不出東西,那是因為直腸黏膜發炎受刺激,而造成持續有便意感。此外,直腸黏膜受損亦可能導致出血,而解出血便。
 
大腸癌
 
隨著微創手術的進步,手術傷口已比過去小很多,對於疼痛控制、術後恢復都會有幫助。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後,需多留意出血、傷口癒合、傷口感染、傷口癒合等狀況。
 


▍營養充足是接受治療的本錢
 
謝孟書醫師說明,面對常見的食慾不振、腹瀉等不適症狀,我們都會協助患者藉由飲食去調整。無論是手術、化療前後,務必要均衡飲食,包括五穀、根莖類、蛋、奶、菜、魚、肉,我們鼓勵患者能吃盡量吃,若是食慾不振,則建議以少量多餐方式進食。
 

少量多餐並選擇高營養價值的食物,有助於維持患者的營養狀態。臨床上偶而會遇到一些癌症病患,身形虛弱、瘦小,不適合做化學治療,因為治療的過程可能會讓患者整體狀況越來越差。謝孟書醫師強調,營養是治療的本錢,倘若患者沒有充足營養,恐怕無法順利度過手術或化療。良好的營養狀態,傷口才有辦法癒合,免疫力也比較健全。
 
患者食用的食物一定要烹煮過,避免沙拉、生魚片等生食,因為治療過程中患者抵抗力較差,食用生食可能有感染的風險。食物調味也要適量,太過刺激腸胃,反而會增加不適。
 
除了均衡飲食,許多患者或家屬也關心輔助營養品的使用,例如褐藻醣膠、麩醯胺酸、核苷酸、
魚油等,有助調節生理機能。而其中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是由褐藻中成分所萃取出的多醣體,目前有多項臨床實驗持續進行中。營養支持療法能增加患者對治療的耐受度、減少副作用,幫助患者接受完整療程,才有較好的預後。



 

▍國人大腸癌年輕化,排便習慣改變要注意
 
謝孟書醫師提醒,目前台灣是採用糞便來進行大腸癌篩檢,
50-74歲的民眾,每兩年可以免費做一次糞便檢查,若檢查結果異常,民眾必須要到醫療院所做進一步檢查,了解導致糞便潛血反應之原因。
 
糞便潛血檢查主要是針對沒有症狀的民眾,如果有排便習慣改變、血便等症狀就應該提早就醫。
 

 
為提升檢查準確率,民眾在進行大腸鏡檢查前需要依照醫囑清腸。現在也有「無痛大腸鏡」,讓民眾能在麻醉狀態下做大腸鏡檢查,減少緊張和不適感。
 
謝孟書醫師回憶道,曾經有位30多歲的患者,平時稍微有便秘,因為很年輕又沒有大腸癌家族史,本來不打算進行檢查。在家人鼓勵下,他接受了大腸鏡檢查,結果看到一顆兩公分的腫瘤,已是早期大腸癌。由於腫瘤還算早期,便能使用大腸鏡切除。後續追蹤幾年,狀況都還不錯,是非常幸運的例子。
 
站在胃腸科醫師的立場,我們鼓勵患者做大腸鏡檢查。早期發現大腸癌,患者預後會比較好,早期的大腸息肉幾乎都沒有症狀,唯有大腸鏡才有機會發現息肉並能加以切除,更能避免演變成大腸癌。
 


✔貼心小提醒
 
加工的紅肉製品如培根、香腸、熱狗等,已被列為大腸癌的危險因子,要盡量少吃。另外體重過重、缺乏運動、抽菸、喝酒也都跟大腸癌的發生有關。
 
年輕大腸癌患者不算少見,日常生活中要提高警覺。隨著醫學進步,針對大腸癌有很多治療選項,狀況許可時甚至還有機會靠大腸鏡切除,患者務必與醫師密切配合。
 


原文經照護線上同意後轉載,原文請點此
 
 
繼續閱讀:

 
1.
台灣人的腸道已不堪虐待!預防腸道致癌之道
 
2.
貧血暗藏大腸癌三期!養血吃蛋4招營養一滴不漏

照護線上是專業醫療入口網站,由醫師團隊擔任編輯,提供實用、高品質的衛教資訊,免費註冊為會員就能輕鬆找診所、找藥局並完成網路掛號和預約領藥,是行動世代最佳照護平台。

分享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 item.title }}

{{ item.desc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date }}

瀏覽數 {{ formatNumber(item.views)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author.subtitle }}

{{ item.author.desc }}

分享

Most Followed Articles
你可能會喜歡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讀取中

訂閱電子報

必填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

送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