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鳳專欄】「第三人生」的美好想像 當一隻「侯鳥」long stay
【朱國鳳專欄】「第三人生」的美好想像 當一隻「侯鳥」long stay
退休就退休,為何要特別提倡什麼「第三人生運動」?原來是我們對於「第三人生」的想像太少、準備太晚、規劃太粗糙,以致於無法好好享受這段人生的黃金歲月,善用老天爺給的大禮。 同學提案的 long stay,就是第三人生的想像之一,這種生活方式像是「候鳥」,一段時期住在渡冬地,一段時期回到原生地。
前資深媒體人 朱國鳳
2016/10/14
瀏覽數 26,606

前一陣子參加同學會,大家聊到退休後想要怎麼過的話題,有的說想到鄉下當「陶淵明」;有的說想要學木工、學金工;有一位同學說:「我想要去一些喜歡的外國 long stay。」這個提案引起最多的迴響。
這讓我想起在愛長照平台上看到的一則訊息,是一位愛爾蘭的愛德華凱利(Dr. Edward Kelly)博士所倡導的「第三人生運動」。
.jpg)
(圖片來源:pexels)
▍ 什麼是第三人生運動?
簡單說,第一人生是成長學習時期,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就學階段;第二人生是成家立業時期,也就是出社會去就業或創業;第三人生,則是退出職場或事業,也就是退休。
退休就退休,為何要特別提倡什麼「第三人生運動」?原來是我們對於「第三人生」的想像太少、準備太晚、規劃太粗糙,以致於無法好好享受這段人生的黃金歲月,善用老天爺給的大禮。
同學提案的 long stay,就是第三人生的想像之一,這種生活方式像是「候鳥」,一段時期住在渡冬地,一段時期回到原生地。
除非是不愛旅行、對於異地適應性很差的「留鳥」,我想大多數人都會期待這種候鳥式的退休生活。
很多年前,我任職的媒體就曾經針對 long stay 的退休生活,製作過一期封面故事。但是隨著年齡與人生經驗的成長,我對 long stay 有更深刻的想法。
本文不是教導網友如何蒐集 long stay 的資訊,網路已有汗牛充棟的相關文章,也不是建議如何選擇 long stay 的國家,因為青菜蘿蔔、各有所好。
我思考的是,未來若想要到異國 long stay,現在應該做哪些準備或規劃?才不會浪費了老天爺送給長壽現代人的大禮。
相較於歐洲興起、蔓延全球的壯遊風(Grand Tour),年輕人入社會前先揹著背包到各地挑戰膽識、增長見識,long stay 則是大多在退休後才有餘力進行。既然是人生過了大半場,應該要能比年輕壯遊族看得更深刻、體驗更豐富,有哪些提前的自我準備,值得好好思考。
▍ 研究風土民情,入境隨俗,結交朋友

(圖片來源:pexels)
記得 2006 年間,曾經發生一個引起熱議的社會事件,埔里鎮公所當時正推動 long stay 的計畫,推廣小冊子還送到日本退休族手中。沒想到第一對進駐的中村夫婦,批評埔里狗屎多、機車多、噪音吵、空氣差,中村夫婦宣告來台的 long stay 失敗,埔里聲譽也受到打擊,結果可說是雙輸。
但是後來還是有一些日本退休族選擇在埔里落腳,據媒體報導,日籍退休工程師山內鐵雄說:「我因工作走遍世界,最喜歡埔里,除了好山、好水、好酒,還有濃厚文藝氣息。」
還有一位退休的日籍電腦工程師,因為喜愛原住民文化,原本在花蓮長宿,也因為埔里的日籍「候鳥族」漸增,加上藝文等據點與活動,讓他們可以經常交流,因此搬到埔里 long stay。
同一個埔里小鎮,有人失望而歸,有人樂意把異鄉當故鄉。本文不是評價個人好惡的對錯,而是提醒想要到外國 long stay,如果想要 enjoy 這一段異國人生,最好不要把個人的喜惡與習慣原封不動地裝進行李、帶到異國。
不只如此,還要對當地的風土人情,先做好功課,入境才能隨俗。我曾聽一些老候鳥建議,不妨參加當地的銀髮協會活動,這些在地的長者,玩得比外地人更精采、更深入,透過他們的帶領,才有機會體驗到不同的人生,否則也只是待得比較長的觀光客而已。
long stay 與觀光客最大的差別,應該是能夠結交更多的異國朋友,進入他們的人生。就像電影《金盞花大酒店》的情節,一開始也是被美好的宣傳單騙到印度,直到各自在當地結交朋友,精彩的「第三人生」才算正式開展。

(圖片來源:IMdb)
▍ 做一些對當地有幫助的事情
除了儘量融入當地,老候鳥也建議儘量做一些有益於當地的事。「蝦米?long stay 已經促進當地消費了,還要做什麼對當地有幫助的事?」,我想這是絕大多數人的反應。
但是我想起有一位親戚,到美國弟弟家 long stay。弟弟跟左鄰右舍說,姐姐原先是裁縫師,結果一些退休老人就想付費請姐姐幫他們修改衣服,原因是在美國不太容易找到修改衣服的服務。
還好弟弟家有縫紉機,姐姐義務幫忙,老人們也回報自己烘焙的甜點,姐姐很快就結交了當地的朋友,甚至還受邀參加慶生趴等活動。long stay 回臺後,姐姐的收穫之一是,結交更多美國友人,英文也變流利了。
先想想,打算要去 long stay 的國家,自己有甚麼技藝或知識,可以幫助當地。如果沒有,到當地尋找擔任志工的機會,也能讓異國的 long stay,更加多采多姿。
▍ 做一些對本國有幫助的事
就像候鳥到遠方落腳,終究還是要回棲息地,「候鳥族」也應該花點心思,想想還能為自己的土地做些什麼。觀光客只是走馬看花,long stay 有機會深入當地社會,吃喝玩樂之餘,不妨觀察有哪些值得台灣借鏡?有甚麼心得能帶回台灣,幫助台灣的年輕人。如此一來,當我們把消費力用在國外時,仍然對本國有貢獻,才算是雙贏。
▍ 善用自己的房子,省下長租租金

(圖片來源:pixabay)
Long stay 最需要解決的應該是住的問題,現在透過 Airbnb 等租房網站,很容易就找到月租、季租的公寓,自己用 Google,也可能找到更便宜的長租標的。除此之外,其實還有一種更省錢的方式,就是把自己的房子當交換籌碼。
《戀愛沒有假期》片中的卡麥蓉.狄亞茲和凱特.溫絲蕾,就是透過換屋網站,選擇在同一個假期,把各自在洛杉磯的都市型房子與英國鄉間小木屋做交換,彼此都省下在當地長住的開銷。
我有一位同學,住家離故宮只有兩站,她就打算未來若要 long stay 的話,把屋訊特點 PO 到換屋網站,看看能否剛好找到對於故宮有興趣的歐美退休人士,交換他們在倫敦或紐約的房子,透過網路,這可不是異想、空想喔。
▍ 想要 long stay 也要買夠醫療保障
月前某藝人之子,澳洲開車墜谷,直升機吊掛與醫院緊急手術等,費用合計可能達五百萬元。退休後若只靠老本 long stay,肯定承受不起這種鉅額損失,不確定的風險,只能靠保險轉移。
先進國家的醫療費用都很驚人,即使之前在台灣有買住院醫療險,理賠額度都很難 cover 實際開銷,long stay 期間最好要再加買旅平險。旅平險的主約,是一張只針對特定期間、特定區域的意外險,提供身故/殘廢的理賠,產險、壽險公司都有販售。
但是我們最需要的是它的附加條款,包括:
1.「海外突發疾病健康保險附加條款」
2.「傷害醫療費用附加條款」
3.「緊急救援費用」
4.「個人賠償責任險」
5.「旅行不便險」等。尤其是前三項。
以申根公約國為例(目前有 26 個歐洲國家),強制要求投保的旅平險,也是要求至少要涵蓋「海外突發疾病保險金」、「意外傷害醫療保險金」、「緊急救援費用」等三項。
「海外突發疾病附加條款」,保障範圍通常包含門診、急診、住院等醫療費用,但是有的旅平險只包含門診與住院,未包含急診,保障範圍就不夠周延。
還有這項附加條款會有投保限額,譬如住院醫療限額不超過主約旅平險額度的 10%,因此主約額度要買夠,特別是到先進國家旅遊,主約額度至少 1,000 萬元。不然就是要選有針對歐美紐澳日韓等國,理賠額度會提高倍數的險種。
要提醒的是,「海外突發疾病」的定義:「…在出國前 90 天、或 180 天內未曾接受過該項疾病的診斷、治療或用藥,且需即時在醫院或診所治療,才能避免損害身體健康的疾病」。簡單講,就是不能帶病投保。
▍ 心動如何行動?先從台灣開始 long stay

(圖片來源:pixabay)
我有一位朋友,去日本旅行了數十趟,但是不曾去過雲、嘉、南;還有一位同事,亞洲小島如數家珍,但是澎湖、綠島、蘭嶼、金馬等離島,卻從來沒有拜訪過。
臺灣本身就有好些城鎮或離島,值得細細品味。如果老外不辭千里,願意到台灣 long stay,我們在出發到國外 long stay 之前,是不是應該先從自己生長的地方開始?
專欄作家|朱國鳳

點此了解朱國鳳>>
延伸閱讀:
分享
文字
100%
120%
140%
Related Articles
延伸閱讀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