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友該如何選擇「透析」方式? 台大醫院這表單分析利弊得失助病人評估了解病況

腎友該如何選擇「透析」方式? 台大醫院這表單分析利弊得失助病人評估了解病況

台大醫院腎臟科建立一套決策共享(SDM)機制,幫助病人評估、選擇透析方式。(記者林琮恩/攝影)

元氣網

2023/12/29

瀏覽數 5,006


聯合報 / 記者林琮恩/台北即時報導

透析的發生率由2000年從每百萬人口331人,增加至2019年每百萬人口529人。透析方式分為腹膜透析、血液透析(即洗腎)二類。罹病初期,病人常不知如何選擇合適的透析方式,或對於終身洗腎一事感到擔憂。台大醫院腎臟科主任黃政文、護理督導李慶玟、護理長劉蕙婷建立一套決策共享(SDM)機制,幫助病人評估、選擇透析方式。



▍什麼是「涓滴之愛」?了解決策共享(SDM)機制

台大醫院將這項決策機制命名為「涓滴之愛—Never stop」。護理師張簡綉雯說明,當醫師告知必須面臨長期透析,對於病人來說是極大衝擊,包括對生活帶來的不確定性,以及身體外觀、功能喪失導致的生理、心理壓力,腎臟科護理師規劃一份表單,協助病人依照個人需求,與醫護共同討論希望選擇何種透析方式,並於其中說明二種透析的優、缺點。

護理師鄭靜宜則說,醫療人員與病人進行決策前,透過充分溝通,尊重病人自身偏好、價值觀及生活型態做出決策,腹膜透析護理師也會教導病人透析技能等衛教資訊,幫助病人盡快適應透析生活,盡早回歸社會、恢復生活常軌,建立積極且有信心的生活型態。

 

「涓滴之愛—Never stop」醫病共享決策機制,幫助病友決定該使用哪種透析模式。(圖/台大醫院提供)
▲「涓滴之愛—Never stop」醫病共享決策機制,幫助病友決定該使用哪種透析模式。(圖/台大醫院提供)



▍透析評估表單也有QA,協助患者了解自身情況

該份透析評估表單,也回答了病人最常詢問的問題,「我需要透析了嗎?」根據表單記載,患者腎功能剩下15%至20%的時候,就會開始出現症狀,腎功能剩下5%至10%的時候,即可能出現貧血、食慾不振、電解質不平衡、鈣磷異常、身體水腫、血液成酸性等狀況,建議患者要開始思考腎臟的替代療法。

鄭靜宜說,除了透析以外,末期腎病的替代療法包括腎臟移植、安寧緩和治療等選項,若病人家屬五等親內符合捐贈條件,也可進行移植。不過,臨床上多建議病人先選擇一項透析方式,同時登記腎臟移植,等待大愛捐贈腎臟進行換腎。

▍使用「涓滴之愛」醫病決策共享機制的成果

台大醫院腎臟科調查,使用此項醫病決策共享機制後,病人當下做出決策的比率為68.58%,決策後滿意度為96.55%,實際開始透析後,對於透析的滿意度則高達100%。

 



 
原文經元氣網同意後轉載,原文請點此


 
繼續閱讀:
 
1. 水腫不單是跟腎臟有關 這些疾病都有可能引起
 
2. 尿毒症要洗腎?尿毒症症狀、透析治療種類一次看懂

元氣網

元氣網

健康資訊平台

元氣網和元氣網粉絲團是來自聯合報系的健康資訊平台,深耕保健、疾病、營養、樂活訊息,熟悉民眾關注的議題與語言,也能用同樣的話語和民眾溝通,讓網友讀者都能成為照顧家人的好幫手。

分享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 item.title }}

{{ item.desc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date }}

瀏覽數 {{ formatNumber(item.views)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author.subtitle }}

{{ item.author.desc }}

分享

Most Followed Articles
你可能會喜歡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讀取中

訂閱電子報

必填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

送出成功!